今年以来,我国舞台演出市场加速回春,其中,传统戏曲领域更是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戏曲界应如何抓住戏曲复苏这一难得的机遇,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彩调剧《新刘三姐》剧照资料图片
1.经典剧目轮番上演,各地演出迎来兴盛新格局
《王魁》《朱文》《白兔记》……今年五一期间,首届海丝泉州戏剧周——2023年全国南戏展演在泉州揭幕,成为全国各地众多资深戏迷的狂欢节;在上海,则有上海京剧院品牌项目京昆群英会系列演出“五一专场”热演天蟾逸夫舞台,《八仙过海》《桑园寄子》《勘玉钏》《四郎探母》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陪伴广大戏迷欢度佳节。
这样的繁荣场景从今年春节已经开始。从戏曲诞生以来,每逢春节邀请戏班搭台“唱大戏”成为城乡各地极具普遍性的民风民俗,因而春节是戏曲演出的旺季,春节演出市场景况也是戏曲全年演出的风向标。今年春节戏曲演出市场开门红的喜人景象无疑为行业发展提振了信心。可以看出,戏曲界在疫情后已经迅速掀起了恢复演出的热潮。
这也得益于文化主管部门适时为戏曲提供的平台与条件,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共同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从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的获奖作品,以及各项创作扶持工程中遴选出数十部优秀作品,自去年底开始集中亮相北京,一直要持续到今年六月份,长达半年之久,为北京演出市场复苏注入了强大动力。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作为文明传承和信息记录的载体,书籍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学而时习之”的刻苦,还是“不求甚解”的消遣,书籍总能带给我们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
提起美国的经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Wall street)。17世纪时,华尔街是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修筑的一堵土墙。百余年后,华尔街两旁布满了金融机构。
在将近5000字的《晋书·王羲之列传》里,王羲之与东晋年间“琅琊王氏”中大多数成员一样,是以一位士族政界人物的姿态出现的。
是有意还是巧合,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与新近东一美术馆举办的来自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都以波提切利打头,隐含着人们对这位文艺复兴早期画家越来越多的喜爱。
语言是活着的历史。汉语,兼具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蕴藏着深邃广阔的历史信息。“奉为圭臬”“洛阳纸贵”“扶桑若木”“闲得五脊六兽”……那些我们代代相传、日用而不自觉的言辞背后,藏着怎样的古代世界?与之对应的文物,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具象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虽已远去、依然鲜活的历史,可感可触,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