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客》之后,第二部希区柯克式影片是《指环》。影片首映时,希区柯克称有一个做得很好的蒙太奇场面获得了观众喝彩,这部电影在拍摄技法上也有了很大的革新。在早期的希区柯克电影中,他本人最爱的是《女人对女人》,此片确实也获得了票房上巨大的成功。
希区柯克曾毫不遮掩地表露对英国电影的鄙夷态度:“在电影史的开端,电影艺术受到知识分子的极端蔑视,在法国是如此,在英国更甚。任何一个受到良好教养的英国人,都不会让自己走进一个电影厅。”
这并非偶然。与大洋彼岸的美利坚相比,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是一个文化保守的国家,无论是保守的生活、严苛的常规,还是强烈的阶级意识和贵族文化,都给英国电影类型化进程和技术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甚至连英国的天气也被认为是“反电影技术”的。
“有名的英国幽默曾激发了那么多迷人的谋杀喜剧,却往往不能容许真正的激动。”法国导演特吕弗提到。对于当时的英国人而言,血淋淋的镜头、迂回的悬念和惊悚的情节被认为是不优雅的、不登大雅之堂的,甚至是趣味恶俗的,而希区柯克着魔的恰恰是这些东西。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黑色幽默常常暴露于刀刃和鲜血之中。在他所展现的暴力场面里,前卫的思想和审美远超当时英国社会的普遍接受程度。
1944年,他拍摄《怒海孤舟》,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这部片的主题极为敏感:在一艘几平米不到的救生艇上,围绕“该不该处决那个击沉轮船的德国军人”,不同国家、种族的人展开了激烈争论。尽管最后他们还是将德国军人推下了海,但面对又一个被救上来的德国兵,他们该如何处置这个看上去无辜的年轻人?
希区柯克曾如此评价救生艇上的几个人:“他们就像一群围猎的狗。”
《怒海孤舟》 1944
这部电影上映后因“政治不正确”遭到舆论攻击,而这种对于人性的批驳和拷问在现在看来仍然震撼。
希区柯克说:“英国幽默是非常表面的,它有局限性。”接着,他坦言在1927年之前从未踏进过一个英国摄影棚,英国电影职业化操作还处于很落后的阶段,“但我不是被好莱坞这个地方所吸引。我所愿意的,是进入电影制片厂,在那里工作。”
英国显然已经容不下这个野心满满的年轻人了。
1939年3月,39岁的希区柯克来到美国,从此,他才真正有了创作和经济自由,迎来了创作巅峰、名声和装满了钱的裤兜。
疯狂而战栗的镜头
“我向自己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要知道把摄影机放在一个能引起摄影师激情的角落里,它们能使场面产生最大的力量。形象之美,动作之美,节奏,效果,一切都应该服从和让位于情节。”
对于希区柯克而言,影像本身,便承载着电影所表达的大部分意义。
在和特吕弗的交谈中,他曾表露对默片的态度:“默片是最纯粹的电影形式,默片唯一缺少的东西,明显就是从人嘴里说出来的声音和音响。但这个缺陷并不能论证声音给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想说,默片缺少的东西不多,仅仅是自然声。因此,本不应放弃纯粹电影的技巧,就像有声片刚开始时做的那样。”
1929年的《讹诈》是希区柯克第一部有声电影,当影片播放到第八分钟的时候,才由警察说出片中第一句台词:“今儿下班挺早啊!”前八分钟,镜头从嫌疑犯的视线推拉到镜子,折射出镜子中的警察,直到他的手被警察抓住——影像细节和一气呵成的画面将气氛调动起来,而这一切都是脱离声音制造出来的。
《讹诈》 1929
他曾表示,在写一部电影剧本时,必不可少地要区别对待视觉部分和对白部分,“只要可能,就更重视视觉效果而不是对白。无论对情节发展的最后选择是怎样的,都必须考虑最有把握地让观众屏息静气地观看。”
希区柯克对于视觉上的表达技巧更为严苛,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而他确实将其玩出了花样,玩到了极致。
在《爱德华大夫》(1945年)中,希区柯克首次引入弗洛伊德的多重意识理论,例如用“门”这个意象表现心灵,为了展现片中的超现实主义梦境,希区柯克还专门请来了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为其设计场景图,画满了眼睛的背景让观众跟着男主角陷入了迷幻的梦境中。此外,在这部电影中希区柯克对主观镜头的运用游刃有余,梦的迷幻感通过大量的主观镜头得以渲染。这部电影最终获得了多项奥斯卡提名和出色的票房成绩,希区柯克名利双收。
《爱德华大夫》 1945
我同疯子的区别,在于我不是疯子。——萨尔瓦多·达利 超现实主义的旗帜性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是一位富有绝妙想象力的天才,他的作品常以超越现实的奇幻景色而令人惊叹不已
6月21日,“安东尼·布朗的幸福博物馆”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七、第八展厅开展。本次展览为全国巡展的首站。展览集中展示了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安东尼·布朗的162幅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