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这是他在《战争与和平》里的名言,因为他被默认为上一代的人,所以人们尊敬他的严肃,但如果一个当代写作者操持着这样的口吻呢?
除非你是一位名人,否则这样浑厚的书写将没有市场,投资人会劈头盖脸地对你说:“醒醒吧,没人有耐心读那么啰嗦的文字了!”
由于生存的艰难,原本热爱史诗的青年作者,将不得不把他们未完成的大部头搁在一边,转而模仿村上春树的腔调,生产出轻盈而适合都市人阅读的文字。我们的周遭不缺乏小村上春树、小张爱玲甚至小安妮宝贝,但你很少听说有人来模仿普鲁斯特、陀思妥耶夫斯基、肖洛霍夫、布尔加科夫来写东西,《追忆似水年华》如果交给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出版中介,对方将给普鲁斯特发一个黑人问号,然后告诉他:“你开头废话那么多,意义是什么?”而享受同样命运的将是布尔加科夫。
我曾做过粗略的观察,如果在今天国内知名的阅读平台,比如知乎、豆瓣、公众号等转载张爱玲、村上春树、毛姆的文章,他们的阅读量会非常好看,甚至能一次帮助你粉丝翻倍。但如果你转载的是普鲁斯特、果戈里、布尔加科夫这些人的作品,为了达到阅读平均数,请拜托你的朋友多多转发吧。
所以,由于市场缩减,以及众所周知的某些原因,书写史诗的青年作者大幅减少了。作者退却,当代的严肃史诗自然会急剧减少。留下的只是一些受政府补贴的老作家,或者对权威奖项投其所好的作者,对伟大作品的致敬或模仿。真正的史诗必须有真诚与敬畏,有对不同民族、不同时空的洞察与宽容,它是一次漫长的马拉松,也是一场沉入历史的旅行。但如今,具有悠长余韵的史诗文学难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