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是小说里面的一个大头鬼,叫蓝千岁,刚刚会说话才5岁,就跳到桌子上讲1948年几月几号除夕之夜,小说最后是这句话;谁谁被枪毙了,是小说的第一句。我们读了那么多,最后全部是蓝千岁告诉我们的,他到底有没有忘记这些冤枉,就变成了一个问题,我这样说大家理解吗?
我突然还想到了一部小说很有名,过去中学语文教材里面有,是聊斋里面的席方平。小说里席方平不停告状,到地府告状,到人间告状,也被炸到油锅,最后他告赢了。这个故事里面不是简单复述告状的故事或者冤枉的故事,讲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受了冤枉就是要坚持到底讲出来,这样的执着可能更接近中国文化的传统。
中国人民、中国老百姓都是争气不争财。为了一口气可以打官司到底的精神,就是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学当中很宝贵的东西,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还在具有比较俗的战斗意义和对一切不公正现象抗争到底的精神。当我们在理解中国文学传统的时候,要理解到这上面去。
莫言对中国民间农村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莫言的创作跟中国民间文化是相通的。现在诗词大会、讲故事什么的很流行,但大家千万别以为背了3000首诗就能成诗人,把四书五经都读通了也当不了作家。真正作家一定是从生活当中产生,从现实生活当中的矛盾产生。现实生活深层次的地方有中国文化的祭奠,也有中国文化的传统。
莫言:写《生死疲劳》的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席方平那个小说。山东大学的马瑞芳老师问,莫言你的《生死疲劳》在向蒲松龄致敬吗?你的结构和故事的核心跟席方平很像。确实是。当我童年还不能很好读文言文的时候,从我大哥中学语文课本上读了席方平,虽然很多字我不认识,但是故事看明白了,这个人真是不屈不挠,这种精神真是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