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中国文学要带着“本土文学特质”飞扬海外

2018-08-08 13:37:48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未命名_副本.jpg

今年以来,中国文学频频在海外掀起“热浪”: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在英国畅销,连连加印;周浩晖的悬疑小说《暗黑者》以11万美元的预付版税,创中国小说海外交易纪录;鲁羊的先锋小说《银色老虎》被知名英文文艺期刊刊登……当代的中国文学正以前所未有的多元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

与此同时,不少人注意到,在“出海”的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些译文仅以保留故事情节为主,在行文、遣词方面进行了诸多“本土化”的改写。换言之,中国文学中的“文学”特质,成了许多作品在翻译中流失的部分。有专家呼吁,中国文学的审美也是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海外传播时更多保留其艺术性,让中国文学之美在异域生根、开花、结果。

许多中国文学到了海外只见“中国”不见“文学”,背离了文学作品的根本价值

不久前,一位作家在座谈活动中,谈及自己作品在外译时遇到的问题:他认为段落是有文体特征的,但英文版从“读者立场”考虑,重新切分了段落;他写当下的时间,从头到尾都用同一个词,以此强化特定的文字风格,但英文版为了避免重复而改成了不同的词……

近年来,在中国文学作品的“出海”过程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甚至有不少作品到了国外只剩下“中国”,不见了“文学”。

译者和出版方所谓的“读者立场”,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市场判断:外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主要目的是借此了解中国。所以在一些人眼中,翻译中国文学,故事情节是核心,“猎奇”内容是加分项,而文体、表达等文学特质不仅“无足轻重”,甚至可能会影响当地读者的流畅阅读。早些年汉学家葛浩文对莫言小说“连译带改”的译法,更似乎给出了一种经市场验证有效的成功模板,被视为中国文学向世界传播的范式。

关键词:文学本土海外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