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外观。(本文图片均由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提供)
“小白礁Ⅰ号”沉船出水的清代五彩罐。
战国船纹青铜缶。
世界第一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
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梅山湾新城,两座造型独特的建筑联成一体,远远望去,像两只伏在海滩上的大海螺。这便是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海丝名城”宁波,自古以“港通天下”闻名于世,拥有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历时3年建成,于2014年10月开馆,是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港口专题博物馆,馆藏文物1.5万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1000余件。
回溯港口千年变迁
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外侧,一台宛若蓝色巨人的机械装置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这是世界第一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重约500吨,高40米,轨距宽10.5米,装卸臂展开长约54米,由美国佩斯高公司于1958年生产。”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陈列展览(社会教育)部主任刘玉婷介绍,这台设备是人类运输史和中国港口体制改革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由中国港口历史馆、现代港口知识馆、港口科学探索馆、“数字海洋”体验馆、北仑史迹陈列馆、“水下考古在中国”6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展厅面积1万余平方米。中国港口历史馆设有“港通天下”基本陈列,按照远古、古代、近代和现当代4个历史阶段,展现中国港口的发展变化。
走进展厅,一处原始港点复原场景中,陈列着一件独木舟模型。据刘玉婷介绍,这是河姆渡文化迄今发现的唯一木质独木舟模型。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临水而居,开展捕鱼等生产活动,航行工具停泊的地点——原始港点应运而生。由于此时的航行工具主要承担交通的功能而非运输,因此我们称其停靠点为原始港点而非港口。”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副馆长毕显忠说。
商周以来,战争频繁,水运因其便利快捷,成为军事运输的首选,这一时期众多出土文物上都有与水战或航运相关的纹饰。广西北部湾地区出土的战国船纹青铜缶是馆内的明星文物。这是一件青铜礼器,带盖,鼓腹,圈足,器形硕大,肩部饰有两兽面铺首衔环。器身纹饰繁复,最具价值的是腹部中间的4组羽人竞渡纹。4组纹饰中均有一艘体形修长的船,每艘船上至少有5名头戴羽毛的羽人,反映了古越人的鸟神崇拜。
“这些羽人有的手拿短兵器,有的手拿旌旗,有的反手抓俘虏的头发,每个人都显得精神亢奋。”毕显忠介绍,这可能表现了一场海战后凯旋的场景,或是战争胜利后祭祀神灵的场景。
“从这件文物的纹饰图像,还能看出越人出色的造船能力。纹饰中的船两头上翘,由纵向和横向构件组合而成,横线可能代表肋骨或舱壁,或二者兼而有之。史书记载水密舱出现在东晋左右,这件战国铜器上雕刻的船纹看似具有舱壁结构,为研究水密舱的使用时间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毕显忠说。
战国时期,位于姚江之滨的句章(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内河港和古越国的通海门户,在这里建起了宁波最早的城邑。
宋元时期,造船、航运和定泊技术均显著提升,海港河港全面兴盛。宁波明州港与广州港、泉州港并称三大对外航海贸易港。宁波出土的北宋越窑青釉荷花纹瓷粉盒等文物,见证了航海贸易的繁华。
明清时期,中国港口分布星罗棋布,内河港口数量众多,以市镇经济为依托的完善的古代港口已经形成。展厅里,一座明代郑和木雕像引人注目。郑和头戴官帽,身着官服,中系腰带,脚蹬朝靴,仿佛站在船头,衣襟随海风飘动,栩栩如生。“郑和下西洋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到了最高峰。”刘玉婷说,“目前国内博物馆收藏的郑和像以坐姿居多,很少看到这样年轻力壮的郑和形象。”
在“近代港口”部分,观众可以通过丰富的史料了解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在港口地区产生的激烈碰撞与交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港口发展掀开了繁荣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沿江、沿海港口得到跨越式发展。积极发展港口主枢纽、建设专业化深水泊位是这一时期港口建设的主要特点。“如今,港口不仅是运输通道,还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刘玉婷说。
“从句章到三江口,再到如今吞吐量世界第一的沿海港,宁波港的演变历程正是浓缩版的中国港口发展史。”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说,这也正是中国港口博物馆选址在宁波的背景和意义。
展现水下考古成果
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有一个独具特色的专题陈列“水下考古在中国”,集中展示了中国水下考古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
展厅中央,几名戴着潜水镜、背着氧气瓶的“水下考古队员”正在“大海”深处打捞文物,带领观众开启一段奇妙的水下考古之旅。
展厅右侧展柜内陈列着自携式呼吸器、旁测声呐系统、水下摄像机、水下喇叭、浮力起吊设备、水下绘图工具等水下考古装备。“这台互动设备名叫‘寻找宝船’,戴上VR头盔,操控摇杆,就可以体验水下考古的真实感受。”刘玉婷说。
来到展厅左侧,一面玻璃背后是沉船科技保护修复区,这里陈列着宁波和义路出土的南宋古船遗存。2003年,在宁波和义路滨江建设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艘南宋时期的尖底海船。经过长达3年的保护修复,这艘古船重现原貌。专家研究认为,此船是航行于内港和近海的小型交通运输船,它的发现有力佐证了宁波是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和造船业的中心之一。
沉船科技保护修复区里,还有正在进行保护修复的“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船体构件。2008年,在宁波渔山列岛海域发现了“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2012年和2014年分别进行了船载文物与船体发掘。沉船出水文物1000余件,以嘉庆、道光年间青花瓷器为多,还有石材、印章、锡器、紫砂壶、西班牙银币和中国、日本、越南的铜钱等,从中可以了解当时海上商贸的情况。展厅里陈列着沉船出水的清代青花菊瓣纹“福”款盘、清代五彩罐等文物,并展示了“小白礁Ⅰ号”复原模型。研究发现,船体所用木材主要产自东南亚地区,造船工艺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
“沉船保护修复是一项投入巨大、工艺复杂、科技含量很高且耗时很长的工作,主要程序包括脱盐保护、脱水处理、填充加固、干燥定型、复原研究、安装复原等。”刘玉婷说,沉船科技保护修复区的设置让观众能够直观地了解古船保护修复的过程。
打造“参与式”博物馆
如何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一直以来,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把建设“参与式”博物馆作为办馆理念。
在现代港口知识馆,观众可以通过散货装船和卸船码头全景式模型沙盘了解港口货运知识,可以登上“泰坦尼克号”观看客运码头作业短片,还可以在互动游戏中体验拖轮协助大船靠、离码头作业的过程。“参与式的体验让科普不再枯燥,小朋友很喜欢这种形式。”带孩子来参观的吴女士说。
港口科学探索馆更是以互动体验为亮点。在穿越时空展区,观众可以回望过去的“海上茶路”,感受现代的智能化港口,展望未来的无水港;在穿越自我展区,可以体验港口相关的各种职业角色;在穿越快乐展区,小朋友们亲自动手控制仪器,体会海浪发电与直升机降落海上平台的乐趣。
近年来,围绕“港口”这一特色IP,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打造了“港博讲坛”“我与港博同成长”“万物启蒙研学营”“流动博物馆”“探古寻幽”五大科普品牌矩阵。“港博讲坛”立足于地域文化和“海丝”文化,为公众提供了解历史文化的平台;“我与港博同成长”系列活动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增长知识;“万物启蒙研学营”为中小学生定制有趣的研学课程;“流动博物馆”“探古寻幽”等活动将博物馆文化送进校园。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还开展跨界合作,推出“港口与民谣”“港口与诗歌”“港口与影像”“港口与雕塑”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时,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传播文化,虚拟观展、线上讲座、线上导览等深受观众喜爱,“青年现场:聆听丝路之音”分享会吸引了88万人通过网络直播收看。
今年3月,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今年8月,被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命名为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着力挖掘港口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今人提供文化滋养和思想启迪。”冯毅说,“港博的展陈是动态更新的,要体现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和中国港口发展现状。未来还要做更多创新和拓展,让博物馆真正走进公众心中,向世界讲好中国港口故事。”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