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有变化创意改良
满怀壮志的马海捷没想到,他跟大姥爷表完雄心后,老人家直接给了他一个“吉利灯”和纸样,简单交代几句,就让他回家照做。“我那时什么都不会,自己一点点儿摸索,反复试验,五天才勉强做出来。”结果,大姥爷看后非常惊喜,“我提着灯到大姥爷家时,他高兴得直鼓掌。”通过了第一关考验的马海捷,至此得到了大姥爷的倾心指点,各种细节关隘一一告知。“知道窍门了,我回去再做就觉得容易太多了,一天就可以做出一个。”
慢慢熟悉了传统技艺的马海捷,也发现了新的难题。比如很多慕名来到家里看灯的外国人,虽然非常喜欢中国传统花灯,但苦于灯具个个一米多高,再喜欢也无法携带回国。马海捷于是下功夫钻研,创造性地设计出了改良版的小花灯,在尺寸上做了等比的缩小,保留原有工艺的同时,也使得趣味性增加了。“以荷花灯为例,我把它改成了巴掌大小,直径只有七八厘米左右,因为太小无法引入光源,就在外部涂满荧光粉,晚上发光时,同样非常好看。”
光源,也是马海捷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在花灯上做出的改良之一。“以前都是放蜡烛,现在在保留放蜡烛功能的基础上,我又开启了灯泡模式,可以放进车里或者跟家里现有的现代化灯具结合使用,既美观又实用。”另一方面,他现在又开发了半成品式的灯笼,让大家可以回去按照步骤自己DIY做灯,“这样可以使得更多人参与进来,也有机会把这门艺术真正盘活。”
文化促传承点亮花灯
对马海捷来说,掌握了家传的做灯手艺,就天然有了对这项文化的责任感。今年44岁的他,已经申请了朝阳区区级灯彩扎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也把传承这项技艺与花灯文化,当作了现在生活的头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