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听上去简单,可做起来却并非易事,“鬃毛必须排得密实均匀,角度也很有讲究,大了小了都不行。转起来要想保证不倒,还得把握好平衡,比如关羽手上的青龙偃月刀,拿的位置和角度都要拿捏准确,我之前在航校学过的力学知识就很有帮助。”
别看鬃人个头不大,真正做下来却需要四十多道工序。在王氏鬃人的基础上,白大成苦心钻研,不断在制作工艺上升级改良,“传统鬃人顶多也就三四寸高,在泥托上面安一根秫秸秆作为支架,用细铁丝折成胳膊,虽说也能像皮影戏里一样来回摆动,但显得单薄,脸谱也比较写意,下半身只是一个锥体,少了戏曲人物应有的招式。”
白大成在人物的“筋骨”之外裹上棉絮,为其填充“血肉”,看起来更加饱满,个头也长到18厘米左右。以往的彩纸服装被替换为光泽鲜亮的丝绸,纹样细致华丽,为了凸显挺括的效果,他还在绸布背面裱上一层宣纸。每个人物有了自己独特的表情和脸谱,就连背后的靠旗,乃至头上的翎子,也都与真正的京剧行头如出一辙。衣摆之外,白大成创造性地加上一条高高抬起的腿脚,“就像人物刚出场时候的亮相动作一样,倍儿神气!”
在白大成看来,做好鬃人,单靠手上功夫还远远不够,“素材和灵感往往来源于丰富的戏曲知识和古典文学,对评书演义也要有了解。像三国戏就有成百出,提到京剧《华容道》,你得能讲出具体的故事情节,知道关羽和曹操的扮相如何,不然根本无从做起。”作为资深戏迷,白大成在家中收藏了上千件戏曲专题的物件,从绣品到瓷器,足足十五个门类。对于京剧的四功五法,他早已烂熟于心,经典曲目更是张口就来,《八大锤》、《三英战吕布》、《大闹天宫》、《挑滑车》等都成就了他的鬃人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