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半丁(1876-1970年),名年,字半丁,又字静山,浙江绍兴人。幼年家贫,天性好学,喜爱诗文书画,勤习不辍。20岁时曾赴上海求学,与当时的名画家任伯年、吴昌硕等相识,后拜吴昌硕为师,因而得以在诗书画印诸方面领受大师的指授,造诣日深,受到吴昌硕的赞赏。
近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美美与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版画邀请展”在乌鲁木齐市文化中心展览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中国、拉脱维亚、沙特阿拉伯、埃及等26个国家70余位艺术家的227幅版画作品,版画类型多样、题材丰富,充分展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与艺术的交往交流、互鉴共享。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端午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早在吴越之地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大量与端午有关的书画作品流传于世,当我们通过先贤绘制的作品来窥视当时种种热闹景象时,也不禁感叹古人丰富的精神信仰与浓烈的节日氛围。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有驱瘟辟邪的意思。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龙舟竞渡、吃粽子,以及悬白艾、挂菖蒲、佩香囊、戴荷包、饮抹雄黄酒,还有挂钟馗捉鬼像、采药驱狼等。我国古籍对各地的端午节俗亦多有记载,如东汉应劭《风俗通》:“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端午,以菖蒲一节九寸者,泛酒以避瘟气。”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让我们通过一张张作品来感受白石笔下的端午情怀。
《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八十高龄才开始提笔绘写富春江叠峰山峦四季变化的长卷大作。黄公望与西方天才型画者梵高不同,在七十岁前,他从未想当个画家。正如所有宋元明清的中国文人,黄公望幼年书读得好,一心只想参加科举考试进府做官。四十岁之前,他追求的是身份地位,这位了不得的巨人曾一度被摆在难以想象的乏味官职,杭州官府专收田粮赋税小官。
中国当代美术与世界艺术的同步并不意味着消解自主创新的探索,而艺术“源泉论”正是人类在媒介传播与图像生产的发达时代探寻另一种当代性发展的理论基石。
水墨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通过水与墨的完美融合,根据不同比例的调配,呈现出浓、淡、干、湿、焦的氤氲效果。水墨之浓淡决定了画面的层次,虽无多种颜色,亦呈现出多样的色阶变化。浓墨使山体浑厚苍劲,淡墨令水面澄澈透明,艺通大道,变化万千。水墨画通过化繁为简,以有限的笔墨,阐释出中国美学无穷的意境空间。
中国绘画是一个艺术宝库。吴道子的宗教人物画,顾闳中的宫廷人物画,张择端的风俗人物画;赵佶的工笔花鸟画,徐渭、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黄公望、倪瓒的水墨山水画……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它们都是世界艺术之林中色彩独异的花朵,放射着永不磨灭的光芒。
1192年农历11月4日夜,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风月轩”内诞生了一首被写进今天高中语文课本的诗作。其中那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你要说不会背,铁马都不信。当晚入梦前,陆游其实还作了一首七言绝句,安在同一诗题下。它虽不如它“弟弟”那么脍炙人口、迸发出惊人的爱国激情,某种程度上却更贴近“真实的”陆游。也因为有它,才不至辜负了“风月轩”的美名(两年前66岁的陆游因“喜论恢复”被罢归山阴老家,决意从此只问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