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余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影响范围非常复杂,出人意料!近些年,众多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的面世,在一次次地刷新我们的认知边界。其中,有非常多遗址都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但任何一个遗址都不完全具备代表中华文明的古老和博大精深,它们都只是中华八千年文明史‘珠链’上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无论哪一颗‘珠子’都只是中华文明中宝贵的一分子!”姬英明严肃地说。
“在文明发源地讲文明,在历史发生地讲历史”是姬英明先生于去年冬至发起《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探源的核心宗旨。9月初,《姬氏道德经》、《姬氏祖传经》传承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姬英明先生在延续前七期的探源后,第八期探源来到了新发现“卦爻”及“河图洛书”雏形的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和刚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这次同行探源的还有山东大学易学博士张晓周等同仁。
(左一浙江省文物局考古研究员林森,中姬英明先生,右一山东大学张晓周博士)
“本次和张博士等同仁来到义乌桥头遗址探源,是因上月韩建业教授给我转的一篇钱江晚报的报道,其内容大概是说义乌桥头遗址出土距今8000多年的陶器上有‘豫卦’图等内容。来到后发现这个距今8000多年的小型遗址,虽然只占地两千多平米,不像报道说的那么大,但出土的文物却让我们都大吃一惊——数个陶器上都有“豫卦”和“否卦”等四面卦图和四面数字的“河图洛书”雏形,以及有“八方”概念的陶钵。”姬英明说。
“桥头遗址自2014年发掘起,经过5年多时间,核心部分基本上已全部呈现出来,她属于上山文化的晚期,比良渚文化早3000多年。本遗址最重大考古突破是发现了上山文化时期的第一座完整的墓葬。墓葬内除了一具保存完整的人骨,还有精美的陶制随葬器物,而这具完整的男人骨架,身高1米73,侧身屈肢,怀里抱着一只红衣彩陶,测年结果是距今8000多年。重点是在这个墓葬周围的祭台上,有少量的陶制器,上面竟然有清楚的类似‘卦爻’的图案。”浙江省文物局研究员林森详细地介绍道。
听到这个消息后,姬英明先生和张晓周博士都希望能一睹实物。在林森研究员的引领下,众人来到了一座三层楼的农村院落,在一楼看到了不少等待修复的残破陶片。当打开三楼门时,干净整洁和排列整齐已修复的文物厅堂,给大家一种进入博物馆的美好感觉。在林研究员的介绍下,来到偏室,看到了这几尊具有特殊含义的陶器。
长江中游,考古“挖”出一座“新”城 同穴三室合葬墓 本报记者皮曙初、喻珮 从古埃及的孟菲斯到玛雅的奇琴伊察,从罗马帝国的传奇庞贝到东方传说楼兰……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曾经有多少盛极一时的古城悄然佚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