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眼镜狂魔”雍正:十二个时辰眼镜竟凑了24副(2)

“眼镜狂魔”雍正:十二个时辰眼镜竟凑了24副(2)
2021-12-28 10:12:33 周冉 《国家人文历史》

从手持镜到“蹬脸上鼻子”,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双眼视物,眼镜的外形设计走过了几条不同的路线。比方说,眼镜片被装进铁制的圈里,用一根轴把两个圈连起来,用手举在眼前,刚好对准两只眼睛,为了防止丢失,它又被镶上链子,这种眼镜的缺点是没有解放双手。相反,有和帽子为一个整体的,设计者将眼镜挂在帽子上,想用眼镜阅读就得戴上帽子,相当之不便。人们又尝试把眼镜镶进一根宽皮带里,皮带的两端可以系在脑后,很像一块蒙眼的布条。约在1790年,英国人发明了一种单镜片眼镜,用眼窝周围的肌肉力量来固定镜片,平时挂上链子,塞进上衣口袋,似乎只有高鼻深目者才能驾驭。

 “眼镜狂魔”雍正:十二个时辰眼镜竟凑了24副

18世纪,镶嵌在玳瑁手柄中的单片眼镜,形态类似于今天的放大镜,工匠还在手柄底部安装上轴,为眼镜配上可以转动的盖子

大约700年前,意大利的一位磨制放大镜的匠人,率先使用了铆合的方式加工镜片。他给放大镜装上架框和一支短柄,用钉子把两个短柄钉在一起,让人们可以把它搁在鼻梁上,才有了现代眼镜的最早形式。后来又有了挂在耳朵上的眼镜,不过两条腿是直的或者使用线绳,但已经与现代眼镜外观类似了。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柯大约在1600年画了一幅戴眼镜的红衣大主教肖像画,眼镜用线绳作耳挂套在耳朵上,除耳挂外,其外形与现在的眼镜无异。

这种设计在舒适度和方便性上取得了平衡,因此成为眼镜造型的主流。此后在眼镜的设计上,人们从最开始追求的方便,逐渐进化为追求精巧、美观、装饰性强以及轻盈。笨拙的镜架逐渐轻便,眼镜架除了原有的骨制、铜制、铁制之外,又有了皮制、金制和银制。随着塑料、合金等新材料的应用,使用塑料框架和金属框架已经成为眼镜的主流。

紫禁城眼镜爱好者

对于视力衰退的困扰和对眼镜的需求,古今中外同理。在东方,关于眼镜的史料记载并不少见。据考古发现与文献可知,在西洋眼镜传入之前,我国已经有了防护眼镜、单片镜和西域传入的老花镜,眼镜在我国的应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981年,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广陵王刘荆墓中出土了一枚金圈嵌水晶石放大镜,该镜直径为1.3厘米,镶嵌在用黄金精制的联珠花纹金圈中,可以放大物体4至5倍,这说明我国早在东汉初期就能加工磨制水晶石凸透镜片了。

 “眼镜狂魔”雍正:十二个时辰眼镜竟凑了24副

金圈嵌水晶放大镜,东汉,直径1.3厘米,重2.3克,1981年出自江苏汉代广陵王刘荆墓。镜片可以使物体放大4至5倍,可见我国东汉时就掌握了磨制凸透镜的技术

清代学者赵翼所著的《陔余丛考》中记载:宋时有一位叫史沆的狱官,看卷宗时会取十几种水晶放在旁边,阅读时他就把水晶举起来放在眼面以增强这些文字的清晰度。可见,我国南宋时期已经有了用于帮助阅读的凸透镜片。

玻璃材质的眼镜在明代宣德年间传入中国,明代人曾形容当时的眼镜大小如两个铜钱,“色绝似云母,而质甚薄”。眼镜用金丝当轮廓镶嵌在一起,两个镜片“合则为一,歧则为二”(形状类似剪刀)。眼镜的大小可以放在中等匣子里。老年人眼花看不清小字时,把此物打开,放在眼睛前方,或是用绢带绑在脑后,字立刻就变大了。

明代流入中国的这种老花镜有的来自西域,是用良马交换得来,也有的来自海上贸易。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把眼镜带到东南亚,又传入中国。当时,眼镜,确切地说是老花镜通常作为稀罕物件由皇帝拿来赏赐给老臣。只有身份地位不凡、有财力人脉的上层阶级才能搞到。

到了清代,眼镜实现了本土化生产,磨制镜片的视觉原理已经被中国人掌握。光绪年间举人徐珂就总结过眼镜的原理和用途:“用凹面镜,以补眼内水晶体之凸隆过度;用凸面镜以补水晶体之过薄,而增其凸度,得明实目前细微之物,是为远视镜,大抵老人所用,又称为老花镜;用平面镜,以防尘埃、避光线,是为平光镜。”“我国所制皆为水晶为之,有色者,浅之为茶晶,深之为墨晶。自外国之托力克片输入,用水晶者遂少。”因为中国的玻璃生产一直不温不火,明清时期广东工匠们仿制进口货制作的眼镜,用的都是水晶石替代玻璃,成本太高,价格也居高不下,清人陈康褀说:“今水晶眼镜兴于国初,弥贵于珠玉。”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的记载,清代宫廷的眼镜主要来自西洋人的进献,以及王公大臣、粤海官员的进贡,内务府也会到北京的古玩市场上购买;对于皇帝有特殊要求的眼镜,则交由造办处自己制作。

 “眼镜狂魔”雍正:十二个时辰眼镜竟凑了24副

清代宫廷眼镜,双镜片,耳挂为线绳。清代雍正皇帝的眼镜主要来自西洋人的进献,以及王公大臣、粤海官员的进贡,内务府也会到北京的古玩市场上购买;对于皇帝有特殊要求的眼镜,则交由造办处自己制作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