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他们都提供了些啥呢?有熟食鹌鹑骨饳儿(类似于馄饨)、圆子(类似于汤圆)、白肠、水晶鲙(类似于皮冻)、科头细粉、汤鸡;有水果、干果类的旋炒栗子(现炒栗子)、段金橘、橄榄、龙眼、荔枝等等。你可能要问了,这么鱼龙混杂的地方,皇帝待在这儿安全吗?对于心里满是“总有刁民想害朕”的皇帝来说,他们是不可能让自己暴露在没有武装保卫的环境下。在皇帝旁边就用荆棘围了起来,那些围着主动送外卖的人,都得距离皇上“五七十步”呢。而且,在这个座位旁边,朝廷如门司、御药、知省、太尉等各部门都要派人站岗,安保工作安排得妥妥的。后来,过生日、元宵和吃外卖,几乎就成了宋朝皇帝的标配。
这些美食,也是经过开封市民重重检验的。《东京梦华录》卷三说:“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说开封城犹如当今的北上广深,城市人口密集,街道繁华拥挤,每条街巷,都有茶楼、酒楼和饭庄,而且,这些酒家一般都不是专营一项业务,他们经营范围广泛,“兼卖诸般下酒”,卖酒、卖茶的也兼做饭菜,饭庄不仅能吃喝,还提供娱乐服务,比如吟诗作赋和弹琴唱曲一条龙服务,所以,那会儿的白领、生意人基本都不自己在家烧菜,而是到酒楼饭庄去吃。只有这些大家频繁光顾的,才能在首都这个连餐饮业都人才辈出的地方立足,从而有机会给皇帝送一顿外卖。
到南宋时,虽然皇帝们搬到杭州去了,这种吃外卖的风俗也没变。你见过大宋杭州城晚上三四点的景色吗?宋代吴自牧表示,他见过。在他写的《梦粱录》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杭州城大街上,24小时不绝人烟。哪怕到了大半夜,也有一堆小哥哥、小姐姐们熬着最狠的夜,点上最好吃的外卖,恣意快活。到晚上敲了三四通鼓,大家这才陆陆续续收拾回家。而第五通鼓响起来,卖早餐的又开始营业,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杭州西湖。摄影/新能源,来源/图虫创意
在这么热闹的城市生活,怎么忍得住不加入他们、参与其中呢?宋末元初的周密创作的《武林旧事》第三卷记载,宋高宗赵构退休当了太上皇后,很爱与民同乐,经常乘着小船在西湖上泛游。每当此时,宋高宗就像一个鸡妈妈,身后会跟着一群生意精,他们一边游船,一边故意扯开嗓子叫卖自家的招牌菜,为的就是勾引皇帝的馋虫,让天子为自己做营销。
宋高宗也知道身后有一群人为自己的胃“保驾护航”,玩饿了,就直接召唤他们来送餐。有一个叫宋五嫂的人很擅长做鱼汤,宋高宗喝完鱼汤,很想见见幕后主厨,便把宋五嫂叫上船闲聊。一看宋五嫂原来年纪这么大,还需要出来跑外卖,不免大手一挥,又是赐金银,又是赏布匹,吃个外卖活脱脱变成了关爱空巢老人。
宋五嫂的鱼羹经过皇帝吃播带货以后,瞬间成为大宋“舌尖上”的头牌菜,吃瓜群众听说后,心想“若是同吃一道羹,此生也算共酸甜”呀,于是纷纷加入团购,把卖鱼嫂养成了老富婆。南宋理宗时期的一位进士朱继芳听说这事后,还提笔写了一首《宋五嫂鱼羹》记录:柳下白头钓叟,不知生长何年。前度君王游幸,卖鱼收得金钱。
宋嫂鱼羹。摄影/新能源,来源/图虫创意
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也爱深入了解民间美食。宋代文人周密的著作《癸辛杂识别集·德寿买市》记载,宋孝宗隆兴年间的某次元宵节,孝宗赵昚一边观灯,一边大快朵颐当下杭州城流行的食物。当时,宋孝宗吃了点啥呢?有一家“李婆婆鱼羹”,还有一家“南瓦张家圆子”,都荣幸进入了“御腹”。为了体现皇家天子气度,宋孝宗主动给商家涨价,市面上卖一贯钱的,他就给二贯钱。另外一贯,算是赏的小费。
这次以后,“李婆婆”的厨艺彻底抓住了宋孝宗的胃,让天子都情不自禁当回头客。后来,有一次请为岳飞平反的大臣史浩吃饭,即使安排了宫廷御宴,宋孝宗还是忍不住安利一波李婆婆家的菜,命人去打包李婆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脏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好几种“网红”美食进宫。此次,大家吃得是“君臣皆醉”。
除了帝王和达官贵人外,普通百姓也有外卖吃吗?
当然有,而且,民间吃起外卖来更方便。即使没有现代高科技,也能足不出户就实现外卖点菜。
据不愿透露姓名的《三径野录》(今已亡佚)作者描述:“吴中妇女骄惰,皆不肯入庖厨,饥则隔窗索唤,市食盈筥,至不下楼。”说苏州妇女很懒,不爱自己下厨做菜,同时她们也很社恐,不想下楼买饭吃,所以,她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隔窗索唤”。甭管是不是饭点,反正楼下多的是餐厅,于是,每当饥饿来袭,她们就打开窗户对着外面大喊:“哎,某某酒家,我要点XXXX这几样菜,打包,送上楼哦。”就这样,下单成功。听到叫唤的店家赶紧接单,不一会儿就做好了,因为临街,他们也不用上门送外卖,而是由楼上掉一根绳子下来,绳子下挂一个小竹筐,里面装着钱,商家把钱拿走,放进做好的饭菜,招呼妇女们往上拽绳子就算完成交易。这种操作,当今那些封闭院校的学生见了,都忍不住直呼内行。
今天的外卖小哥
前阵子的热播剧《梦华录》,改编自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可见,即便在当代,关汉卿作品背后的议题,都能与现实无缝衔接。
历史上的圆明园到底有多大?很多人以为清代的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个园子组成,并称之为“圆明三园”,其实,除了上述三园,清代的圆明园还有熙春园、春熙院。熙春园位于清华大学校内,目前还能寻觅到当年熙春园的许多名胜古迹。而春熙院位于何处?长期以来,对于春熙院的具体位置,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春熙院位于绮春园南侧的万泉河以南,即今北京大学的北部地域;有的则力主春熙院真实的地址位于长春园东北隅墙外的“二河开”地区。
“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从民间流传的俗语之中,就能知晓,立秋的早晚颇有讲究,甚至影响着天气的冷热变化。但遗憾的是,今年的立秋节气恰处在三伏天中末伏的开始之前,正是老人们所说的“秋包伏”。所以,看着恼人的高温,炙热的阳光,可见“三伏天”的威力仍然不容小觑。
说到洗脑的作品,我想李白的《静夜思》一定排得上榜。因为这毕竟是每个人最开始就会背诵的几首诗之一。那究竟为什么这些作品,能这么轻松地就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呢?
开创元代新画风的赵孟頫、绘制出世界名作《神奈川冲浪里》的浮世绘艺术家葛饰北斋、“印象派领导者”莫奈、雕塑大师罗丹……如果你对这些名字耳熟能详,那么你可曾听说过管道升、葛饰应为、贝尔特·莫里索、卡米耶·克洛岱尔?
2019年10月27日对于中国、对于北京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的对外开放,对于外国人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24小时过境免办边检手续政策 。这标志着我国走向国际化又迈向了重要的一步。大兴机场的整体设计美轮美奂,整体的外形是一只凤凰的图案。正是象征着咱们中华民族在经历苦难之后,再次浴火重生。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等,人们在这一天祀亡魂、放河灯、焚纸锭,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一起,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一尊名为“后羿射日”的雕像近来引起争议。网友发现,雕像中人物卷头发、宽眼距、大鼻头,更像欧洲人,手持的也是英格兰长弓,且呈裸体,与其说是“后羿射日”,不如说是“大卫射日”。有网友调侃说,后羿学会赶时髦,知道烫发了,是留学时学的?
1948年,在解放战争正朝有利于人民的一方发展时,国民政府开始了所谓的“币制改革”,推出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货币——“金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