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柳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为负责大都市洛阳治安的官员,竟然会因为穿衣问题而招来一顿毒打。成书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的《通典》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唐高宗年间的某一天夜里,负责城市治安的洛阳尉柳诞上街巡逻,这本是职责所在,没想到柳诞却被自己的部属拦住去路。唐代宵禁制度严格,无论城市多繁华,黄昏之后皆会陷入一片死寂,街上只有巡逻的衙役。这帮衙役将柳诞当成了违反宵禁的街溜子,抓住后二话不说,直接暴力执法,将柳诞一顿痛殴。
传统中国是礼俗大国,古人待人接物、社交往来等过程中也都遵循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仪规范和风俗习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社交礼仪。社交礼也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互动中的礼仪规范和风俗习惯,关系到社会成员在相见、相识、往来等一系列交际场合所遵行的行为准则和文化观念,是交际双方能够和谐顺利交往的重要开端。同时,社交礼伴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而传承演变,不断进行着自身的文化调整,以适应当时社会文化的需要,并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社交形态和文化观念。
东晋大文豪陶渊明有一组《读山海经》诗,其中第一首提到:“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里的《周王传》指的是《穆天子传》,是先秦时期讲述周穆王西行的一部志怪小说;而《山海图》说的就是《山海经》之图像。诗人时而泛读《穆天子传》,时而浏览《山海经图》,觉得自己在俯仰之际,宇宙已全在视角之内,内心不禁感慨,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愉快的呢!
近日,“1400年多前的炒鸡蛋”登上热搜,古今菜式的联通让人讶异。提起炒鸡蛋,国人最熟知的当属西红柿炒鸡蛋。有意思的是,西红柿与鸡蛋的历史远不如炒鸡蛋历史悠久,西红柿与鸡蛋在饭桌上的相遇跨越古今,中间隔了千余年。
在《西游记》研究中,关于猪八戒形象来源问题的探讨,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一种观点以元代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为基础,认为猪八戒来自印度佛经故事中的“金色猪”;另一种观点是以明代吴承恩《西游记》小说为基础,认为猪八戒源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河伯”。这两种观点各有所据,各有其理,但无论哪一说,同时置于杂剧《西游记》和小说《西游记》中,都不能得到通证。像某些学者认定孙悟空为无支祁与哈奴曼二者兼而有之的“混血猴”那样,认定猪八戒为金色猪与河伯(封豕)二者兼而有之的“混血猪”,又明显不符合杂剧与小说中猪八戒的具体形象。两种观点孰是孰非,二者的关系如何看待,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
近日,全国各地陆续进入春耕时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农业发展最关键的时期。那么,你知道在中国古代,由谁来传达春耕的信号吗?春耕期间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历史上,农业耕种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初见风情万种曳动心弦,再见时大厦将倾时却处变不惊,纵然京海大哥高启强站在她的身旁,也遮不住她自身所散发出的万丈光芒。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大嫂却一个比一个狠。
礼制是这么规定的,但是朱元璋并不是这么做的,到洪武六年,天下差不多安稳的时候,朱元璋才着手去办这些事情。但是依然没有制造玉辂,因为这种车过于耗费民力物力,朱元璋自佃农起家,深深明白其中的道理。一直到永乐三年,皇帝才完全制造出了规模庞大的出行队伍,分别是大辂、玉辂、大马车、小马车、步辇、大凉车辇、板轿等车。
在大众的眼中,一聊起宝钗,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打扮得雍容华贵、福气逼人、穿金戴玉的温和少女形象,而黛玉,则是穿戴清新素净,一派简朴典雅、出水芙蓉的模样。
在中国历代兵法中,《三十六计》或许是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今天即便是不通兵事的普通人,也会将“瞒天过海”“笑里藏刀”等计谋挂在嘴边。那么,这样一部在中国脍炙人口的兵法著作是如何出现的,它的传播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