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也有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不论文人们如何清高,最后还是要和走卒贩夫一样,安安稳稳地坐下来,喝一杯茶。
喝茶,本无高低雅俗之分,只是此时此境与彼时彼境不同而已,无非喝、品、悟、修四个状态。
真渴了,都是喝,文人雅士也是喝。讥笑大口喝茶为“牛饮”,那是自己不渴。
有空闲了就可以品,品味不同茶的滋味,从嗅觉到味觉感受茶所带来的愉悦。
然后可以悟,把对茶的理解搁到生活和人生中,什么甘苦自知啊、回味无穷啊等等。
有条件把喝茶作为一个习惯,那就可以把喝茶当成一种修行的形式了。通过喝茶让自己沉静下来,大脑清爽了,灵光自然得以闪现。
刘松年《撵茶图》
中国人爱茶,为茶总结出了八德,又因茶清静淡泊的特性,有了田园向往、自在归隐的意思。加之赵州和尚那著名的“吃茶去”公案,让吃茶有了禅味,以致现在随便一个茶馆都能看到一幅书法:禅茶一味。而中国画的宗旨恰恰是借物明志、抒发灵性。茶自然就成了中国画不可或缺的内容。
喝茶,关键是跟谁喝。比如妙玉姑娘,让她和刘姥姥喝与跟宝玉喝,她的心情以及对茶味的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
刘松年《博古图》
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自古以来,中国画里的喝茶,有大场面的,跟茶话会似的。大场面的主角是人,茶只能算是道具。宋代刘松年的《博古图》,主角就是一群古董贩子或是收藏家,在把玩研究各种物什。在这些人后面是一个小童在扇火煮茶。透过前面热闹的人群,后面煮茶的小孩,专注得像个世外高人。
《文会图》局部
到了那个除了当皇帝不行,其他无所不能的宋徽宗《文会图》里,煮茶的人被放在了画面的最前端。中间是大场面,怎么着也得相当于现在饭店的二十人台。操作台与主桌有一定距离,四个人在忙碌,一个人在偷喝,大概是检查一下味道如何吧。这场景让人想起农村“过大事儿”,有一个单独的区域支锅点灶,旁边餐桌一溜摆开。
《事茗图》局部
唐伯虎画苏州文人陈氏的《事茗图》幽雅恬静,高山流泉,绿树掩映。能在这环境里喝个小茶,在古代叫神仙级,在如今就是富豪级的享受。更妙的是还有朋友来,不知是送茶来还是来蹭茶喝,反正与朋友对坐品茗终究是个乐事儿。
陈洪绶 《停琴品茗图》
到了陈老莲的《停琴品茗图》就画两个人,弹弹琴喝喝茶,有一个人伺候着就行了。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人喝酒就叫喝闷酒,可喝茶这事儿,却是可以独乐的,佛家讲,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河七宝塔。
高简《静坐啜茶香》
清代高简的作品《静坐啜茶香》,就是天地空旷一人独饮了。世界感觉那么宁静,仿佛轻轻地啜一口茶的声音也会随着堂前的水波传出好远。
画家为一个主题总会想出不同的表达方式,也不是总画坐着喝。担当的《行旅图》,就画一老汉骑驴,一仆挑着茶炉,手拿扇子。古人讲“笔床茶灶总随身”,老人家这是走哪儿喝哪儿的节奏啊!
吴昌硕 《品茗图》
中国文人画就是这个讲究:不直白。这个“不直白”的发展,就是最后把茶画的主角——喝茶的人,也干脆挤出画外了。清代李鱓只画一枝梅花一只茶壶一把蒲扇就够了。这背后的故事,观者自己去想像,什么高洁、清闲、自在的种种感觉,点到为止。
茶画,就要画出茶的特性,要越品越有味。
丰子恺笔下的缤纷世相中,不乏茶酒文化的内容,这位漫画大师众多的书画中也在不意间流露着茶的闲适与趣味。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这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狭小的茶桌对比广阔的天空,刚过去的热闹对比此刻的宁静,一切都是那么有禅机。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画中人一定是个富有闲情逸致的隐士。他独居在这山间小屋中,吟诗喝茶望山景,面前一座座的山,在他看来好似一个个人伸着头在看,看他坐在庵中吃苦茶。他有群山为伴,并不觉得寂寞。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四口之家,不但随季节经历了寒冬与酷暑,还一起走过了人生的起伏。在这个柳条飘飞,鲜花盛开春季,在草庐前闲坐,沏一杯新茶,享受天伦之乐,也是人生的大快事了。
小桌呼朋三面做,留将一面与梅花
三位好友,小院闲坐,大家品茗闲话,且留一个位置与小院盛开的梅花,着实雅事。
春风来似未曾来
春天来到,万象更新,百花齐放,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携一生挚友,老柏树下品茗赏景,世间万物都随这大好春光,滋芽疯长,而喝茶人,此时也应是心淡如水,如这松柏一般对周遭的迎合视而不见,不以姿色取悦世俗。
愿松间明月长如此
一株苍劲的古松树下,一轮秋月之下,一对夫妇悠悠然相对而坐,桌上一把茶壶,他们的孩子凭着曲折的回廊,一起欣赏着远山近水。在丰先生的茶画中,可见他的茶风澹泊,在茶里寓寄的是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愿松间明月长如此。
/ 图文素材来源:月印池文化、最陶瓷等
手艺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