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的东北方,有一座在艺术圈闻名遐迩的小城“繁峙”。明朝于慎行《迁城记》载:“繁峙,雁门塞下邑也。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故曰繁峙。”意思是说,因为县城周边群山环绕,所以得名。城市虽小,但繁峙却有两座以壁画著称于世的神秘寺庙。
岩山寺的皇家元素
寺不在大,有宝则名。山西省繁峙县的岩山寺,正是这样一处藏宝之地。所谓“南有永乐宫,北有岩山寺”,即指岩山寺拥有可以媲美永乐宫的壁画遗存。
鸿篇巨制的永乐宫壁画乃元代壁画的巅峰之作,而岩山寺壁画仅存于文殊殿内墙,面积不足百平方米,如何能与永乐宫合称“双璧”?
岩山寺又名灵岩山,位于五台山北坡、恒山南麓的山谷地带,从塞外到五台山朝山的信众,必经这座香道上的小寺,而鲜少有人注意,它的历史竟可以追溯到金正隆三年(1158年),寺内现存主体建筑文殊殿,便是那时建造的;又根据寺内所存经幢,有考证认为岩山寺的落成年代,最迟在北宋元丰二年(1079 年);当地人则笃信此寺始建于隋唐。
图1为俯瞰岩山寺,一片山色苍茫,丘陵合围,红墙灰瓦,文殊殿便在苍松掩映处。下图为“太子背射九重铁鼓”,描绘了佛经记载的“太子显神力射穿铁鼓”的故事,捕捉了太子策马奔驰,转身回首,箭羽飞出的精彩瞬间。图2展现的乡野小景的“牧女献乳图”,又讲述了完全不同的故事,牧人带着孩童蹲在三头奶牛旁,捧盆挤乳,上方的牧女正向苦修的佛陀献上乳糜,山坡草场茵绿可人。图3则反映的是市井生活的风貌,以水磨机械为核心,上层一人推碾,一人扫面,下层的男子则在观察装置。磨盘石纹毕现、齿轮精准咬合,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的精准观察。
1982年,这座神秘古刹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镇寺之宝—— 金代壁画也随之受到瞩目。它不同于一般寺观壁画,看不到起稿与粉本的痕迹,而是以大面积的工笔重彩、绘制出设色妍雅的青绿山水画卷,恰似遗留在墙壁上的北宋皇家院体画。
图为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壁画(局部),被认为是岩山寺几铺壁画中最精彩的部分。西壁壁画用了“异时同图”的手法,将释迦牟尼佛1一生事迹,浓缩在同一画面中:从夜半托生2、掴鼓报喜3、百臣朝贺4,到太子比算5、隔城掷象6、箭射九鼓7、出游四门8、苦行修道9……这若干场景,在一铺青绿山水画间,巧妙穿插编织,人物多而不乱,景物繁而不杂,引人入胜,无一废笔。一幅在其他寺院习见的故事,因画家精致的笔墨展现,而让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