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汝新的长篇小说《一塘莲》(花城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叙述生动流畅,情节平中见奇,是一位成熟小说家的老练笔墨。同时我也发现这部小说还得益于傅汝新长年从事文艺批评的思维优势。他明晰的理性思考使他对人物的行为逻辑有准确的把握,能将人物个人命运与历史潮流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小说讲述的是三姊妹的不同命运与选择,是大历史与小历史交织在一起的命运交响曲。
继诗集《母亲》《献给母亲的歌》、长诗《九十岁的妈妈》之后,刘福君又创作了长诗《妈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献给93岁母亲的一曲深情歌谣。
作为国家植物园前身的北京植物园,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位于北京著名的西山风景区寿安山之阳的卧佛寺地区,由树木园、专类园、展览温室为主的现代植物园以及卧佛寺、樱桃沟、曹雪芹纪念馆等人文名胜古迹两大部分组成。植物园规划四至:东至马武寨,北至三柱香,西至黑石包,南到香颐路,为燕山山脉与平原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长。那么,植物园内又有哪些美景呢?
《艺术的故事》作为一部经典书籍,几十年来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全球广为传播,其英、法、德、西班牙语等版本业已销售近700万册。而这畅销的奇迹源于该书清晰的思想与生动的叙述。
“酷”,作为一个最早出现在二战后的新词汇,被几代人都视为一种前卫、新潮、广受年轻人追捧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究竟从何而来,其背后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原因?本书便是第一部系统讲述酷文化背景与起源的作品。本书从“酷”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化发源入手,以李斯特·杨、亨弗莱·鲍嘉、阿尔贝·加缪、马龙·白兰度等有着强烈偶像色彩的演艺界、文化界名人为例,详尽讲述了酷文化一步步的崛起与风靡,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与万里长城一起成为中华文明最伟大的标志性工程。作为一个规模巨大、历史悠久的古代交通工程,大运河在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也成为一个各领域专家学者表达情感或还原历史的对象。当下迅速产生的大量运河知识与话语,都可以作如是观。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士林选择了“运河城市文化”的视角,推出《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一书,带领读者沿千里运河,览两岸风景,回望悠悠运河城市的发展史。
苏轼的手札百读不厌,《渡海帖》尤甚。“轼将渡海”“梦得秘校阁下”,两行沉甸甸的字,就像两个难解的谜语,结成两个奇形怪状的谜团,吸引着我,诱惑着我。
朱子的学问,综罗百代而广大精微。朱子在所耕耘之学问领域,既注重其独立性,又善于统贯综合之。就朱子《诗》学来看,学界常就《诗集传》展开研究,而对朱子《四书》经学中的诗学,则少有论述。
据媒体近日报道,从2020年暑假起,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韩超、史星宇把清朝文人、美食评论家袁枚的《随园食单》“翻译”成了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吸引了不少读者“追更”。
夏天的天空总是那么安静,蝉鸣蛙声又总是那么热闹。今天的文章里,我们选了10个有关夏天的关键词——西瓜、冰棍、游泳、蝉鸣、拖鞋、背心……它们出现在周作人、老舍、村上春树、三毛等10位作家的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