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述华夏之古,记乾坤之鉴

2016-09-04 12:09:19      参与评论()人

在抗战艰辛的年代中,杨荫深先生凭一己之力,在古代典籍的大海中,索引钩沉,披沙沥金,梳理出民众生活事物掌故,汇于一炉,这种志在弘扬整理华夏文化,传承民族精粹的志向是可贵的,而“甘坐冷板凳”的刻苦治学精神更是弥足珍贵!有人或许对这种学术成果不屑一顾,认为它都是古书上辑录下来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做学问,写文章,我历来崇尚两种价值,一个是独具慧眼的新颖观点;一个是可以实用的资料功用,前者振聋发聩,后者则可为后来者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功用。现在学界有一个很坏的风气,表现为食洋不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很有市场,一些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大量抄袭国外,跟在洋人后面亦步亦趋,严重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现在回头看杨荫深先生那一批民俗学人,他们“有热心肠,坐冷板凳”,怀抱振兴中华文化的理想,夜以继日,孜孜不倦,钝学累功,积学聚宝,整理和研究,艰苦地磨砺。那个年代出过一大批专家,为民俗学术事业做出了或大或小的贡献,其精神本身就是值得后学继承的一笔宝贵财富。亘古以来,历朝历代的风俗总是器物文化、世道人心的伴生物,它也是时代走向与社会发展的伴生物。近世以来,中国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跨越,以及当今社会正在向信息文明迈进,作为民众生活固有的组成部分,日常的生活事物正在出现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然而,当今的态势是: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外越来越多,但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却越来越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重读杨先生的这部书,我感到应该有一种发展的思想,我特别想说的就是,如果将这部《丛谈》书名中的“事物”改成“风物”的话,可能与这个眼花缭乱的时代更为贴切。当然,限于时代和条件,这又是我们不能苛求于杨先生的。1986年,我曾提出研究“风物”的概念。多年来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举例说吧,辛亥革命之前,各类制造精巧、五光十色的洋货如钟表、眼镜、玻璃器皿、洋布、洋油、洋皂、洋针、火柴等大量输入,这些洋货固然都是物质的;但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或使用,或感新奇,或为炫耀,或为了方便利用,或作为馈赠礼品,以购用洋货为时尚;继而国内的民族资本纷纷投入,兴办实业——这就是“风物”的导入引发国内的工业变革,这本身就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即精神在起的作用。或许这样理解“民俗”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是恰当的,至少是不无裨益的。“风物”从历史沿传来,又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生生不息,具有一定特色的心态、习惯、仪式、制度等,是一个外延相当广泛,反映民间文化最一般的概念。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