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重读杨周翰先生《十七世纪英国文学》

2016-09-25 12:09:57      参与评论()人

我把杨先生对培根的介绍和论述与2006年出版的牛津英国文学百科全书关于培根的文字作了比较,发现后者也是将关注的重点置于《伟大的复兴》,而所作思想分析则没有超出先生成文于1984年的对培根的把握和论述。

杨先生对十七世纪有一个重要发现,即一个时代的主导文类、文风是随着社会面貌和时代精神的变化而变化的。他说,英国历史上的十七世纪,尤其前六十年,是个伟大的时代、动荡的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和随后的复辟。但是,与上一个时代相比,早先那种建立乌托邦、开辟新天地之类的人文主义理想显然已黯淡下去,而代之以一种内向的、忏悔式的、表面上说教,内里却又玩世不恭的社会心态和文风。曾经流行的抒情诗不见了,戏剧也因清教的禁止消失了,代之而起的主导文类就渐渐变成了包括政论文、布道文、议政手册在内的“散文”。而这样一种散文,作为文学研究所关注的“文学性”又如何体现呢?

大概是在1980年的上半年,有一次在先生家聊天,不知怎么先生突然说起了《昭明文选》。他从中国这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典籍将一些诏书、奏章、颂词,甚至诔文、封禅文等应用文收入其中一事,引出了所谓“文学”究竟有无本质属性的话题。先生解释说,我们通常都习惯于把有定型的文类(genre)称为“文学”,如诗歌、小说、戏剧,然而,“散文”的概念却很宽松,小说、戏剧,甚至“诗歌”(散文诗)都可归纳其中,推而论之,哲学著作、社科著作、科学著作是否也可视为“散文”?随笔、小品文、游记等,当然毫无疑问是“散文”。可这样的“散文”作为文类来说,其文学性就很不明确。有的“文学”价值很高,有的则算不上是“文学”。而这么说来,所谓“文学”,其实是无法以“文类”或按照内容来划分的……先生很兴奋地就所谓“文学”的来历侃侃而谈,而他的这番钩沉与联想,对古文童子功欠缺的我们来说,实在是闻所未闻。英国著名散文作家赫兹里特曾著文描述他聆听柯尔律治演讲时如何由衷地折服,折服到不知所措的地步,我想当时的我们大概也不外乎那样一种状况。可先生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提出这些问题,他究竟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学术探求,我们当时却没顾得上再刨根问底地追问。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