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华师大跨学科工作坊:文化创伤、公共记忆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2017-07-19 15:52:35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为何一个国家对二战的纪念会引发国际性争议?这些问题成为历史系孟钟捷教授探讨二战历史记忆与国家关系的问题出发点。他说:“二战记忆在国家性与国际性之间游走。战争结束初期国际法庭审判试图塑造一种国际性的二战记忆。战争之后,各国书写二战记忆则侧重国家化的记忆塑造” 。但是这种记忆塑造基于不同国家的发展需求,呈现出复杂矛盾的局面。这些关于二战的历史在各个国家之间不断被争议,这些争议实际上显现了记忆与历史的区别,记忆建构过程中的主体特征。这对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有一定的帮助。

2015年1月27日,欧洲领导人自奥斯维辛集中营参加悼念仪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样是讨论二战记忆,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范丁梁青年研究员则主要聚焦德国纳粹记忆中的受害者话语。范博士梳理了二战后德国受害者话语的发展和历程,并且从德国的经验中提炼出值得思考的问题。战后初年,面对战争末期的痛苦经历、同盟国的非纳粹化改造、艰苦的国内生活条件和国际社会的敌视与仇恨,联邦德国社会迅速发展出了一种“防御性”的纳粹主义受害者的记忆话语。直至1960和1970年代,在法兰克福审判、学生运动、社民党政府历史反思策略和美国电视剧《大屠杀》热映的推动下,这种受害者意识逐渐带有“批判性”。1980年代,在基民盟/基社盟以“正常化”为导向的历史政策的指引下,“谁能够以何种话语得到纪念”作为纳粹记忆的核心问题被正式提出,与此同时,受害者意识成为建构新的民族认同的工具。从1990年代尤其是21世纪初开始,德国人的受害者话语越来越具有某种“进攻性”,并不断加固着许多德国人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的双重身份特征。20世纪60年代德国再次兴起反犹浪潮,这些事件再次警醒他们,并且重新思考战争记忆建构问题。从1990年代开始,德国开始建构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的双重身份。在受害者话语建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记忆的现实框架与历史化、社会框架与个人、民族国家框架与欧洲化之间的张力。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24-05-09 09:53:01中法艺术交流,中国美术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