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华师大跨学科工作坊:文化创伤、公共记忆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2017-07-19 15:52:35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最后,童教授谈到记忆与理想的关系。他认为,谈论自己理想,关键是想象自己的此生要如何进入相关人们的记忆中去。我们在回忆或者评价自身与前辈的时候是有标准的,这种标准就是理想。通常我们认为记忆是面向过去的,理想是面向未来的,但最重要的记忆,可能是“面向未来的记忆”。记忆什么、怎么记忆,其实都牵涉到未来想过什么样的个体生活和集体生活。当然,什么样的个体生活和集体生活是美好的,什么是未来美好生活的理想,对这个问题,也只能由具有健全记忆的人来回答;人们之所以要花那么多精力来讨论人类的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时下讲的“中国梦”、“精彩人生”,我们也可以从记忆这个角度去理解:它们并非抽象的概念性的语言,而是很感性的、很叙述性的,是与我们的个人生活史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记忆和理想,就像记忆和认同、记忆和意义一样,也是相互影响、互为前提的。

理论探索部分:记忆研究的跨学科视角

第一场:源自哲学的思索

在理论探讨方面,工作坊分别邀请了哲学、民俗学、社会学的学者围绕记忆理论进行了跨学科的阐发和交流。针对20世纪以来当代记忆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前沿走向,上海大学哲学系杨庆峰教授从哲学角度阐明了当代记忆研究的总体逻辑和转向逻辑;分析了当代记忆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指出了当代记忆研究中哲学的缺席状况及其出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之后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记忆研究奠定了基础。

面对当代社会反复出现的"国学热"与"传统文化热",不同立场与态度之间争论不断,华东师大学报编审唐忠毛教授尝试用记忆理论来解释当代传统文化复兴现象,他认为国学复兴是当代传统建构的表现,也是一种正在当代社会框架下被型塑的记忆。“传统”与集体记忆、仪式阐释、规范的道德内容等紧密联系,主要通过代际的“交往记忆”与经典文本、仪式化的“文化记忆”两种形式保存下来,前者是自主、动态、重构式的实践过程;后者是组织化、客体化、形式化的建构过程。当代传统文化复兴应在动态的“交往记忆”和形式化的“文化记忆”之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能简单仿古,也不要盲目拒绝。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