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技艺 > 正文

循声而去 芦笙偶遇:唯一芦笙制作国家级传承人

2016-06-02 09:06:55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芦笙起源于中原地区,但如今只在苗、侗、瑶等几个少数民族间流传。尤其是侗族,甚至把芦笙和鼓楼、风雨桥一起并列为侗族的标志。

“别以为芦笙只是简单的竹制吹管乐器,制作芦笙门道多着呢!”他拿起一支芦笙先给我解剖芦笙构造:芦笙由笙斗、笙管、共鸣筒、簧屯、箍等部件组成。笙斗是木质呈葫芦瓜状构建,笙斗是空的,是芦笙的声腔。而笙管则是接在笙斗的一段供含吹的小竹管;笙管则是插入笙斗中的长竹竿;而共鸣筒则是连在笙管上的大竹筒,作用是用来放大声音……

杨枝光讲个不停,我却听得如坠云雾。于是杨枝光决定让我见识一下一把芦笙的诞生。

杨枝光起身出门,指着家门口稻田对岸山崖上的几栋木楼说,他真正的芦笙作坊在那儿。原来,杨枝光近年来做芦笙的名气越来越大,他一个人已经忙不过来,于是决定和徒弟一起流水作业。徒弟负责芦笙零部件的制作,而自己则负责安装和调音。

正当我们准备出门时,杨枝光的孙子也追了出来。“正好你也学学,爷爷的手艺,你爸不肯学,就传给你啰!”杨枝光背起孙子,穿过田埂,沿着蜿蜒的山路抵达徒弟家。徒弟家住的是最传统的侗式二层木屋。二楼住人,而徒弟的作坊便设在一楼。同时在一楼的,还有猪圈和鸡舍。

自古以来,芦笙的制作工艺都遵循祖传,不许外传的。但是传到杨枝光这一代时,杨枝光已经把芦笙制作技艺发扬到极致,成为全国唯一的芦笙制作国家级传承人。但无奈自己的两个儿子都不肯学。杨枝光只好在村里找了一位同姓族人做徒弟。

制芦笙的材料一般都就地取材,开春前进山,选择皮薄、节长的“芦笙竹”,在每年农历十月以后至次年开春前采回,晾干。做笙斗、做共鸣筒都简单,只需把竹子按一定的比例锯成段后,然后把里边的竹节打通即可。

关键词:芦笙侗族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