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技艺 > 正文

循声而去 芦笙偶遇:唯一芦笙制作国家级传承人

2016-06-02 09:06:55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吹完后,杨枝光突然默不作声了。或许惊觉此刻与记忆中的场景太过不同。在杨枝光记忆中,“芦笙不是用来吹的,而是用来跳的。”跳芦笙是一项声音牵引的全身运动,而且是一项集体舞蹈。芦笙最少得三人吹才能听到音效,跳芦笙最少得十人才能看到场面。人越多越好,如果有十几支芦笙队同时争鸣,那场景就会气壮山河。

杨枝光描述的跳芦笙场景让我想想都醉了,强烈要求杨枝光穿上侗家盛装表演跳芦笙。没想到贵为芦笙制作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跳芦笙获奖无数的杨枝光却开始扭捏起来。先是死活不肯穿侗装,因为这里虽然还保留着着侗装的习俗,但是只有老年妇女才会这样做,侗家男人不穿侗装已经很多年。

好不容易哄杨枝光穿上侗衣,想让他到村口的风雨桥上跳芦笙,但是杨枝光要么只是呆呆地抱着芦笙不肯吹,要么只摆着跳芦笙的POSE。问其原因,杨枝光的回复让我啼笑皆非:“只有正月初三村里办芦笙节时,我们才会穿成这样去表演跳芦笙。现在吹笙唱歌,村民们会笑话的!”

侗族不是闻笙而歌的民族么?为什么会觉得平时在寨子里跳芦笙会觉得丢丑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就好比旗袍是正宗的中国女人装。但如果你平时穿一条走在大街上看看?有的是为了作秀!”我身旁的摄影师一语道破天机。

看到我们失望的表情,杨枝光似乎觉得过意不去。于是他把我们引到他家房子后面一个隐僻的角落,给我们跳了一曲《踩堂曲》。

芦笙音乐的原味和杨枝光造型的劲道,让我们对曾经的斗芦笙场景产生无限遐想,竟按捺不住想要走进山坡上,在那层叠的瓦片如黑云一般的老侗寨走一遭。

我们边走边问,终于找到坪坦村的芦笙台。这芦笙台造型就和汉地古镇中的老戏台一模一样。想必在往日,芦笙台一直是村里举办集体活动的场所。但这芦笙台荒废已久,有人甚至在芦笙台堆满了砖瓦和水泥。我暗自祈祷,这砖瓦和水泥不是为拆芦笙台准备的。

又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杨枝光口中所说的那个曾经高耸入云、后来在文革中被拦腰砍去的鼓楼。老鼓楼依然在使用,从鼓楼庞大的占地面积依稀能回想其往日的雄伟。鼓楼中与时俱进地接入了电灯,放进了电视,已经成为了寨子里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电视没开,灯也没亮,只有一位老人打着瞌睡吸着水烟烤着火。

“少不学芦笙,老没老婆疼!”看到这场景,我突然记起老人骗杨枝光学芦笙时说的话。可惜,鼓楼里已经没有一个年轻人。唯一做芦笙的国家级大师,甚至在自己的村寨里不敢用芦笙发声。

本版文/雷虎本版供图/阮传菊

首页上一页...5678 8
关键词:芦笙侗族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