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端午的忧伤与欢乐

2016-06-10 00:06:41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粽之名,在许慎《说文解字》中已经有了,说是“以芦叶裹米也”,写作糉。粽的得名,并不能确考,倒是它的另一个名字“角黍”,以形状和原料命名,显得更贴切。角黍最早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说用菰叶裹黍米或糯米煮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食之,“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将这款节令食品又附上一点神秘的理解。

粽子作为端午之专食,在古时已是花样别出。如唐代有一种百索粽子,见《文昌杂录》:“唐岁时节物,五月五日有百索粽子。”何谓百索,不甚明了,或指各色缠绕粽体的绳索。又有九子粽等,见《岁时杂记》:“端午粽子,名目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英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九子粽在唐代已经是御宴之物,传唐玄宗一首写端午的诗,就提到过它,诗句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江西德安曾出土过保存较好的南宋粽子,形状与今天的标准粽子一样。宋人杨无咎写有一首《齐天乐》,其中有这样几句,“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写尽了端午的韵致。

粽子在端午节也是馈赠佳品。清代河北一些地区,端午男女姻家互馈粽子,称为“追节”;湖南一些地区,互馈粽子,又称为“探节”。我们小时候,家里包好的粽子就不单是自己家人吃,精致好吃的主要是送给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别人自然也会回赠。这种礼数,让端午有了朴素的笑容,脱掉了忧伤的外衣。

当然最初的粽子,可能起源于史前时代的原始烹饪方式,用草叶包裹食料烹烤至热,或可称之为“苞苴”之法。现代有些土著民族仍有以蕉叶裹食进行烧烤烹煮的例子。我们并不能确定粽子的出现与屈原有关,也不能相信屈原生前享用过这美食。用植物叶片包裹食物后用火蒸熟,这办法多半是前陶器时代的发明。虽然如此,粽子却随着岁月的积淀,在美味中演绎出悲情来,而且我们也愿意让这动情的故事继续传递下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