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消失”的战地记者方大曾:战火为青春作证 

2018-03-15 10:31:22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在紧张的工作中,他度过了自己25岁的生日。

7月23日,他将文字和照片从北平寄出,刊登在8月1日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第6卷第10号上。文章还加了编者按:“小方先生此稿于廿三日由平寄发,正在二十一日所得停战协议成立之后。末二段所说和平解决,就是指当时的停战办法。”这篇亲历的文章,向读者详实地描绘了战事的轮廓,生动而准确。通过他的文字与图片,我们能感受到由远而近的炮声与浓烈刺鼻的硝烟,尽管过了许多年,亲历的描述仍让人心有余悸:“十日下午开始的二次总攻,日军仍未能得逞,反而遭了比第一次战役更大的损失。记得在日军二次进攻的夜里,我军有一排人守铁桥,结果全部牺牲,亦未能退却一步。”

1937年8月7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也刊登了方大曾拍摄于“卢沟桥事变”现场的图片。

正是从卢沟桥事件起,小方的名字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没有这场战事,他的名字,断不会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申报》《大公报》《世界知识》这些响当当的报刊上。

这篇文章已被尘封多年,由于年代久远,刊物的用纸已经变黄发脆。但当我们小心翼翼地捧读到文中小方的预言:“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方大曾的热情跃然,仿佛坐在对面,时而激动愤怒,眼睛里放着光芒,身体充满活力。

著名报人陆诒50年后还记得这个叫方大曾的年轻人:“他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宛平,最先报道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在小方的笔下,战争的惨烈直刺心脾。”

不尽的体力和热情

“我想找一家报馆做战地记者,请你为我代找一岗位。”

1937年7月28日清晨,《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新闻报》记者陆诒、《实报》记者宋致泉和方大曾一同从保定出发,到卢沟桥前线。那时,方大曾的正式身份是中外新闻社摄影记者。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