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妻子读了之后,说怎么写出这么一个奇怪的东西。很多同代的作家对社会生活有浓厚的观察热情和把握能力,但马原不一样,他有意地追求一种外在的形式,对这种“表层”的关注几乎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
如同一个原本封闭的塔楼,马原打开了许多扇窗户。很快,余华、格非和残雪等作家纷纷以先锋的姿态登上文坛,他们的写作与前一辈作家有着明显的分野,而马原被认为是第一个先锋派。读到马原的小说,很多写作者也发出了马原当年阅读外国小说时的感叹,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梦
先锋让马原得到了很多业内同行和部分文学青年的推崇,高校中文系的当代文学史教材绕不过他,但先锋也让他在大众和官方体系中无法得到充分的认可,文学奖总是跟他无关。
许多年后,马原的名字慢慢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但在回想起当年的文学版图时,总有人感叹,那是最好的时候,对许多小说写作者是这样,对马原也是如此。文学的疆域不断拓展,甚至担负起了时代临时交付的任务,从地下和酒桌走向前台,进入到大众视野。
但好时候总会过去。从1991年开始,马原也停笔了。“做了一个梦,梦醒了就不写了。”他这样写道。后来,他也尝试过重新写,但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那种感觉。小说曾经是他的拿手好戏,但再次拿起笔时,他却觉得无比吃力。与此同时,许多原本走在同一条道路上的人或是同样停止写作,转了行,或是转变风格,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马原感受到了这种转变。他曾满怀信心,花了两年时间,走了两万多公里,走访了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翻译家以及杂志社和出版社等,希望可以将这些作家的状态与想法借助影像保存下来。在走访的过程中,马原感受到了那些写作同行们在时代洪流中的兴奋、彷徨、浮躁与茫然。当时,余华还在计划着写出一部可以媲美文学经典《红字》的小说,一年之后便写出了他的代表作品《活着》。作家刘心武开始思考文学的商业前景和影视改编,后来转入《红楼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