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艾略特谈中国诗:曾经“边缘”的会变成“中心”

2018-03-13 09:23:35    澎湃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温伯格:你可不用去地狱逛一圈才能翻译但丁(恐怕但丁自己也没去过呢),何况古代中国的风景放到如今,只有在一些与世隔绝的地方才被保留了下来。恐怕译者只能靠想象了。不过王维这首诗倒是一个有趣的特例,两种最“诗意”的翻译是王红公和斯奈德的,他俩都花了大量时间在野外;斯奈德通过这样的经历,在诗中看到了一些其他译者漏掉的东西。

我们比较有把握的判断是,译者的个人生活跟翻译的质量关联不大。华兹生和韦利都是城市人,但山水诗翻得特别好。辛顿住在乡下,可以把中国山川“译成”他家乡佛蒙特州的山川。韦利从未去过中国,华兹生大半生住在日本,只在老年时去过中国一次;辛顿在台湾住过一两年,好像也只去过大陆一次。相较之下,有些很糟糕的译者倒是在中国住了不少年。

葛瑞汉说过“翻译中国诗的艺术”是“意象派运动的副产品”,五六十年代的禅学热又带动了一波中诗翻译。是不是可以说,在西方,中国诗很少被放在它自己的历史语境里讨论,而一直是某种西方文学风潮的附带产物?

温伯格:从某种程度上的确如此。庞德在中国诗歌里(以及其他国家的诗歌)发现了他想在美国诗歌中寻找的东西。几年后,胡适在受到中国诗启发的美国诗歌里(尤其是庞德为意象派运动写的宣言)找到了他想在中国诗中寻找的东西。斯奈德和王红公(以及他们的读者)对中国诗的兴趣也的确是他们参与禅学的一部分(斯奈德是修禅的,王红公是智性兴趣)。这是一个人的知识的扩充,而不能仅仅被视作是赶时髦。

举个例子,杜甫是一位伟大的国际性诗人。你不用了解中国的历史或文学也能够阅读杜甫,就像你不需要了解古希腊的历史也能读荷马一样;我完全搞不清中世纪政治,但是不妨碍我读但丁。

关键词:诗歌艾略特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数”说2023中国旅游

23-12-20 09:44:37文旅产业,旅游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