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艾略特谈中国诗:曾经“边缘”的会变成“中心”

2018-03-13 09:23:35    澎湃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温伯格:你可不用去地狱逛一圈才能翻译但丁(恐怕但丁自己也没去过呢),何况古代中国的风景放到如今,只有在一些与世隔绝的地方才被保留了下来。恐怕译者只能靠想象了。不过王维这首诗倒是一个有趣的特例,两种最“诗意”的翻译是王红公和斯奈德的,他俩都花了大量时间在野外;斯奈德通过这样的经历,在诗中看到了一些其他译者漏掉的东西。

我们比较有把握的判断是,译者的个人生活跟翻译的质量关联不大。华兹生和韦利都是城市人,但山水诗翻得特别好。辛顿住在乡下,可以把中国山川“译成”他家乡佛蒙特州的山川。韦利从未去过中国,华兹生大半生住在日本,只在老年时去过中国一次;辛顿在台湾住过一两年,好像也只去过大陆一次。相较之下,有些很糟糕的译者倒是在中国住了不少年。

葛瑞汉说过“翻译中国诗的艺术”是“意象派运动的副产品”,五六十年代的禅学热又带动了一波中诗翻译。是不是可以说,在西方,中国诗很少被放在它自己的历史语境里讨论,而一直是某种西方文学风潮的附带产物?

温伯格:从某种程度上的确如此。庞德在中国诗歌里(以及其他国家的诗歌)发现了他想在美国诗歌中寻找的东西。几年后,胡适在受到中国诗启发的美国诗歌里(尤其是庞德为意象派运动写的宣言)找到了他想在中国诗中寻找的东西。斯奈德和王红公(以及他们的读者)对中国诗的兴趣也的确是他们参与禅学的一部分(斯奈德是修禅的,王红公是智性兴趣)。这是一个人的知识的扩充,而不能仅仅被视作是赶时髦。

举个例子,杜甫是一位伟大的国际性诗人。你不用了解中国的历史或文学也能够阅读杜甫,就像你不需要了解古希腊的历史也能读荷马一样;我完全搞不清中世纪政治,但是不妨碍我读但丁。

关键词:诗歌艾略特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