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时期,除了威廉·亚历山大,另一位非常有名且十分重要的英国水彩画家是亚历山大·科曾斯,即老科曾斯。他很少使用多种颜色,一般都是单色画或是水墨画。 因此很多人会将老科曾斯的画作和中国的风景水墨画相比较,因为他们有着类似的书法般的技法。
在此次上海博物馆展出的风景画展中展出的老科曾斯的作品就是和他最有名的墨点画相关。其实老科曾斯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发明了这种技法,其目的是为了解放学生的想象力。在创作墨点画时,老科曾斯会在一张折皱的纸上面泼墨、或撒一些墨点,由此来生发后续对于图像的想象。科曾斯在1785年的一个论文当中这样写道:“我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法,我们可以由此来去思考新鲜的构图方式。”而在论文当中他也加了一些插图,尤其是他所用的这些墨点画可以去产生怎样的一种更加完美的构图法。
《A view of the Temple of Concord》,弗朗西斯·汤恩,1781年
在1782到1783年时,老科曾斯的儿子,小科曾斯受到了贵族威廉的邀请,陪同他一起去意大利。而有些艺术家比较幸运,他们有足够的资金自费去意大利,弗朗西斯·汤恩便是个例子。他当时就是在1780年到1781年间自掏腰包在罗马待了几个月,在旅途中,他便用水彩的形式记录下了许多沿途的风景,运用了关于阴影的强烈表达来展现意大利强烈的阳光。他希望可以在回到家之后将这些画卖出去。
《The source of the Arveyron》,弗朗西斯·汤恩,1781年
1781年的时候,当时弗朗西斯·汤恩回到英国,在途中发现了阿维永河源头的风景,便画了《The source of the Arveyron》。这幅画并不大,中间有一道折痕,由此可以想象这幅画是画家横向画出的,汤恩用非常纯熟的技法来展现出了阿尔卑斯山麓的雄伟壮观。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汤恩的画作中所运用的是一种非常任性的技法,几乎看不到山的透视,山的山景在后景当中没有退缩感。这样的构图基本上呈现出了一种抽象的构图方式,也是更加贴近于今天人们所使用的现代技法。这在当时的英国也是非常独树一帜的。
与之相对的,小科曾斯的整幅画的氛围和汤恩完全不一样。小科曾斯的画作更加富有启发性,也更加在意周边的环境,同时,他还更加喜欢用比较细小的笔触去描绘色彩的边缘,不像过去的人们会用到一些蓝色的笔。
值得一提的是,小科曾斯的画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当时这些英国的水彩以及风景画家们从地形化转向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水彩风格。约翰·康斯太勃尔就称赞小科曾斯的画作 “是充满诗意的”。有两位艺术家受小科曾斯的影响最大,这两位艺术家就是著名的托马斯·吉尔丁和威廉·透纳。
这两位画家在前期的时候对小科曾斯的画作进行了大量的临摹。在这种临摹的影响之下,吉尔丁和透纳对于小科曾斯高度负有表达性的画作风格和技法产生了非常成熟的临摹效果,他们可以将这样的技法用在自己后续的画作当中。吉尔丁选择很多不同寻常的角度来进行构图,从而产生对于建筑的独特理解。但这样的表达方式在很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被主流所认可,因为它实在是太独树一帜了。 在如今的摄影家或画家的表达方式中,我们会发现他们在描绘城堡的时候,都会选择正面角度,也就是我们能看到城堡的正门。而吉尔丁他会选择一种垂直的、比较低的视野来呈现他想表达的主题,使得建筑本身获得一种宏大的、纪念碑般的感觉。
《城市全景图》,吉尔丁,18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