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小津的默片《浮草》有一种草莽味道、一种浮浪感,到中后期减少至无。
倘要获得真实、确切的小津形象,最好的选择是读田中真澄编著的《小津安二郎周游》,作者围绕小津行踪的材料爬梳,可谓令人感动。其中有一段讲1923年,19岁的小津作为摄影助理来到片场的情形:
“筋骨强壮的少年身穿藏青地碎白花纹的衣服,脚着厚朴木齿的木屐,出现在松竹蒲田的制片厂里。作为摄影助理的这位男子汉轻轻地把沉重的摄影机扛在身穿汗背心的肩上,敏捷地跑着。”
这个“少年阿津”的形象,和我们熟知的晚期那种沉静克制的“小津风格”脱离开来。无论是谁,每个生命阶段总是有不同的面貌。1934年拍默片《浮草物语》时,小津32岁。这是一个讲人生的“在外感”的故事,有父亲、有儿子,但没有小津式的家庭。主人公是一个戏班主,人生如浮草一般:时隔20年重逢的私生子指责他“没有做父亲的资格”;昔日情人挽留他“从此过安稳的日子”;同戏班的爱人斥责他“忘了恩情”。血缘、恩爱、情义互相扯拽,应付不了局面的班主只能选择“我还是上路吧。”
戏班在舞台上那种乱七八糟的演出,舞台下那种乱七八糟的生活,看起来有一种好笑的辛酸。人生际遇随波逐流,但也不绝望,青年小津的这部默片有一种草莽味道、一种浮浪感,到中后期减少至无。25年后,小津重拍了彩色片《浮草》,新版的角色命运如昔,但形象变得内敛克制。还是默片《浮草物语》中“一切都不确切”让人感触更深,“人生就是不断地上路吧”,这种莫可奈何又自由放荡的心情,在日常中往往被藏得很深。小津拍了许多安稳的家庭剧,仍惦记着重拍这个故事,虽然技法和心境不同了,但还是很珍惜心中这种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