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渣男”的简单控诉中,更复杂的、人性中可以探讨的东西,就随之被忽略了。把许幻山弱化,也会让顾佳和许幻山的结合,这个整条线最开始的基点变得不可信。为什么呢?试想一下,如果许幻山真是那么无用的那人,以顾佳的精明,她为什么会看中许幻山?许幻山又凭什么,能够靠自己的打拼开烟花公司、住进浦东价格在2000万到5000万之间的江景房?
所以,编剧在这条线上为了戏剧冲突,牺牲了人物的合理性,给人一种看得很爽、又很猎奇的感觉。顾佳这条线,之所以猎奇,是因为几个基础设定就是怼着观众爽点的拍法,它刻意地呈现了想象中的上流圈子,和所谓的阶层冲突。顾佳普通人家出身,三十岁就住进浦东江景房,见到顶层的王太太豪宅,转头就对许幻山说,她都能住,我们凭什么不能住这样的房子?再之后,是凭借换奢侈包包获得富太太圈入场券、轻而易举就利用富太太的交情获得烟花订单,这些在现实中有吗?有的,但凑在一起,就成了满足观众爽点的强烈猎奇感,而这正是文艺作品“热搜化”的基本特征。
从前几年的《欢乐颂》《都挺好》,到今年的《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文艺作品“热搜化”成为潮流,在这些作品里,你一定会看到原生家庭问题,也会看到大女主、出轨、婆媳矛盾、奇葩丈夫等等,它们在现实中客观存在,但影视剧如同套路般使用它们,是因为——它们真的容易上热搜。
大数据思维下消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