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端上桌,看上去量也不多。苏州人就是秀气,以前吃凸黄油,也是小小的一小盅,如今糟熘塘鱼片,又是小小一碟,不过,量小却都是精华萃取,一小盅凸黄油要四五只蟹,眼前这一碟也得用上十来条塘鳢鱼吧。
这道菜确实见功夫,那小小两片肉从批下、上浆、滑熘,整个过程中都形状完整,不碎不散,就很不容易。火候也重要,所谓“熘”,就是热锅温油,放到西方餐饮届,就是如今流行的“低温”烹饪,保持肉类内部湿嫩。塘鱼片经如此一溜,口感滑爽和鲜嫩。盘中的鱼肉就像芙蓉鸡片,雪白细嫩。杭州 “象牙土步鱼”看来也是类似的做法。
入口最先的感受是唇齿间的触感,仿佛是活物,全因塘鳢鱼肉质滑和嫩,若换成其他鱼种,比如皮糙肉厚的草鱼,可想而知会逊色许多。接着才是滋味。说是糟熘,实际上糟味不重,相比鲁菜的糟熘,苏菜注重的是食材的鲜味,故糟熘二字重点更在“溜”字,糟就成为了陪衬和烘托。
此时,前边吃的几道菜,就暗淡了下来,如清炒虾仁,先前还赞叹其鲜美弹牙,尝了“糟熘塘鱼片”后,就觉得“虾不如鱼”,毕竟生物进化等级中低了一层,修炼和造化自然不同,也少了那份灵性,就像古典传奇中,鱼能幻化成人演绎“追鱼”故事,而虾只能作为虾兵蟹将在水漫金山时跑跑龙套。
苏州市里老店名店多,可好吃的也有限。昔日我读台湾作家逯耀东的美食游记,他因思念江南故乡之美味,两岸一通,就迫不及待跑来苏州吃,可一路吃一路怨,滋味早不是记忆中的味道,物是人非事事休,食材厨师和做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苏州菜之所以好吃,原因是历史中苏州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厨师,而文人知识分子又多,雅集聚会中,无形为苏州菜注入了许多文化滋养,使其相对成熟,也精细风雅。就比如三虾面,小小一只河虾中虾膏虾子和虾仁分别加工,做出一碗面,厨师的创意以及“技”和“工”,造就了美味。而换一个厨师,或是功夫不再如前考究,滋味也就跟着丧失了。逯耀东之所以失意,无非是厨师变了,滋味也变了。就算是现在,三虾面之类的面店,因电视节目而出名,流量变成了销量,功夫难保证,滋味也就下降了。
不过吃鱼为什么要专注于苏州城里呢?有一年我跟着当地人游太湖,在湖边一家农家餐厅里吃了一顿全鱼宴,不是什么名厨烹饪,就靠天然食材之灵秀,那滋味真是让人数年难忘。
太湖作为吃鱼地出名得很早,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中记载,公子光和吴王好“炙鱼”,派勇士专诸专门去太湖学习了三个月如何做“炙鱼”。
太湖的“炙鱼”方法,和现在大街小巷吃的“烤鱼”也差不多:把鱼烤后,再放入铜锅里煎,这个“煎”,不是现代烹饪中的油煎,而是把煮好的白肉再放进热的酱汁中濡染加味。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战国铜炊器,是用来“炙鱼”的,分上下两层,下层放炭火,上层放鱼煎,出土时,上层还有完整的鱼骨头在锅里。
公子光学“炙鱼”,也不是纯为了吃,他和伍子胥合谋,让专诸学会了“炙鱼”后做给吴王僚吃,并在“炙鱼”内藏了一把鱼肠剑,端给僚,趁僚专注于吃鱼时,迅速拔出剑刺杀他。听起来有点像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藏匕首在地图中,刺杀秦王失败,而公子光藏剑于鱼腹,刺杀成功,成为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期烹鱼的方法,实际上和现在也差不多,除了“炙鱼”,还有鱼羹和蒸鱼等。《吴越春秋》中,有则关于蒸鱼,说阖闾和夫人及女儿滕玉一起吃饭,席间有蒸鱼,阖闾吃了一半,把剩下的半条留给女儿,结果滕玉大怒:”王食鱼辱我!”结果自杀了。这个脑回路也是让人难以理解,为什么赏赐半条鱼就是羞辱呢?要么是苏州鱼产丰富,滕玉觉得,我堂堂一个公主,还不能吃条完整的鱼吗?
花鲢鱼头
太湖边农家餐厅的全鱼宴,上的鱼几乎都是完整的整条,多半都是蒸,也有红烧,一盆盆各种鱼端上桌,我凭着我不多的水产知识辨认,有昂刺鱼、鳊鱼、河鳗等等,有一条特别巨大长条的是白水鱼,“太湖三白”之一。
我从未见过这么大的白水鱼,或许是太湖水深的关系,上海的菜场里见不着这种个头的。砂锅里炖着甲鱼,也是季节时令,所谓菜花甲鱼,就是油菜花时节,甲鱼经过冬眠苏醒,最是鲜美。
在苏州人眼里,甲鱼也是鱼,所以全鱼宴会有甲鱼。而苏州吃鱼的民谚,也有甲鱼:“正月塘鳢肉头细,二月桃花鳜鱼肥,三月甲鱼补身体,四月鲥鱼加葱须,五月白鱼吃肚皮,六月鳊鱼鲜如鸡,七月鳗鲡酱油焖,八月鲃鱼要吃肺,九月鲫鱼要塞肉,十月草鱼打牙祭,十一月鲢鱼吃只头,十二月青鱼要吃尾。”
民谚中月份应该是农历,朴素的句子,实是食之真味。比如鳊鱼,腹部肉肥而腥,背部肉粗,也不算河鱼佳品,价格便宜平日也不会想到吃,不过我特意试过夏季吃,果然鲜美不同。民谚中大多数鱼之前都吃过,唯独鲃鱼一直没机会尝。苏州木渎有一道鲃肺汤非常出名,叫鲃肺汤,用的是肝,真正的名字应该是斑肝汤。
鲃肺汤的名字,和书法大师、民国元老于右任有关。说是1930年秋,于老偕夫人到太湖游玩赏桂,归途中路过木渎,他到镇上石家饭店用餐。店家特地做了道斑肝汤,于老食后赞不绝口,挥毫写下:“老桂开花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或许是于老陕西人,听不懂苏州话,将斑肝误听为“鲃肺”。
不管是斑鱼还是鲃鱼,我都没见过。用网络百科斑鱼,确有此条目,说斑鱼就是俗称的“黑鱼”,得名来自身上的黑色斑块。
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商业古镇,是“茶叶之路”的重要中转站。赊店镇上的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代,系当年寓居此地的山陕二省商人集资兴建的同乡会馆。
“金风玉露共徘徊,为奉慈母特地来。璧月圆时瞻月相,壶天深处是天台……”这首描写中秋的古诗,作者是清代的乾隆皇帝。古诗记录了公元1740年的中秋节,乾隆陪着皇太后先到西苑万善殿礼佛,后游南海瀛台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