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著名的粽子还有百索粽、九子粽等。“百索粽”之名得自于缚粽子的绳子,南朝把缚粽子的绳子叫“五色丝”,唐人把粽绳叫“百索”。那么,又何为“九子粽”呢这种粽子源于一种蒲草——九子蒲。九子蒲是中国古代婚礼纳彩必用的物品之一:“婚礼纳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九事皆有词: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而“粽子”又与“种子”谐音,寓意得子,所以用九子蒲叶裹粽,表达了多子多孙的美好祝愿。就连唐玄宗也不吝赞美之词:“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全唐诗》卷3)温庭筠在《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荒凉遗址仅有存者偶成四十韵》诗中也云:“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全唐诗》卷583)
唐代诗人的笔下关于粽子的描写非常多,如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杂莼多剖鳝,和黍半蒸菰。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全唐诗》卷407)说的主要是巴蜀地区的粽子。而沈亚之的“蒲叶吴刀绿,筠筒楚粽香。”(《五月六日,发石头城,步望前船,示舍弟兼寄侯郎》,《全唐诗》卷493)和姚合的“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夏夜宿江驿》,《全唐诗》卷500)都描写了粽子香气四溢。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一诗:“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全唐诗》卷462)所写的食粽不是在端午,而是在夏至,可见此时的粽子已从节令专用食品逐渐向饮食市场扩散,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棹影斡波飞万剑——竞渡
唐代的端午竞渡活动主要是在江南,相传竞渡是为纪念屈原,《隋书》卷31《地理志》云:“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这一论点为后人所承袭,更多的唐人诗句,延续着这一论调。如储光羲的《观竞渡》:“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习棹江流长,迎神雨雾开。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下怖鱼龙起,上惊凫雁回。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全唐诗》卷139)白居易的《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竞渡》:“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全唐诗》卷441)
一尊名为“后羿射日”的雕像近来引起争议。网友发现,雕像中人物卷头发、宽眼距、大鼻头,更像欧洲人,手持的也是英格兰长弓,且呈裸体,与其说是“后羿射日”,不如说是“大卫射日”。有网友调侃说,后羿学会赶时髦,知道烫发了,是留学时学的?
1948年,在解放战争正朝有利于人民的一方发展时,国民政府开始了所谓的“币制改革”,推出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货币——“金圆券”。
一百年来,中国动画在探索中沉浮起落,砥砺前行:既有模仿和照搬的蹒跚学步,也有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既步入过原创乏力、代工生产的低谷,也有厚积薄发,涅槃复苏的新生。而中国动画始终不变的,是深深植根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赤诚之心。
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中,春夏和秋冬两两相继,春和秋的节点变化相对明显。春夏季,阳气由初生至盛;至秋冬,阴气渐强。春发秋收,一扬一敛。物候继替,很多习俗也相互对应。
胡同内,杂草间,正阳桥疏渠记碑伫立其中。正阳桥疏渠记碑是北京中轴线上一处重要的文物,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文记载了天桥南疏渠之事。石碑虽不起眼,却是北京中轴线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
漕港河的水,给了上海朱家角大家闺秀的灵气和智慧,与乌镇、周庄、同里相比,朱家角用“海派古镇”形容再恰当不过。作为勾连八方的航运码头,朱家角自古繁华富庶,迎送八方来客,成就了海纳百川的情怀。海派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开放吸收、博采众长的博大胸怀。如今,在岁月湍流不息的河岸,朱家角静静伫立着,给整座上海城保留了可以回头的理由。
说起中国古代的旅行家,你会想到谁?是奉命“凿空”西域的张骞?是一心求法的玄奘?还是那个平民行者,徐霞客?如下文所说,徐霞客与玄奘、张骞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从没有奉谁的命令而出发,没人护送、自筹旅资,以一名‘老布衣’平头百姓的身份,靠着一根拐杖、一双旧鞋,完成了行走的壮举。”
七夕也称作“女儿节”,自有一种婉约、浪漫的气质。除了源自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七夕不只“有情”,还有乞巧、晒书,女拜织女、男拜魁星等充满期待的祈愿仪式。作为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七夕”既承载了传统文化对天地星辰的哲学崇拜、又饱含了人们对生活情感的不懈追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中国节日寄托先人期盼与愿景,极富文化和浪漫主义色彩,衍生了一系列诗词歌赋、千古佳句,而其中尤以七夕节为甚,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笔下的国风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