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赵奇的《汉武帝经略西域》,以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情节为主题,利用三联的形式展现使臣团在西域的经历。为了创作这件作品,赵奇前往新疆、甘肃、陕西等地采风写生。他回忆说:“当地的出土文物、文字记载让我深受感触,不仅影响了这件作品的创作,也为我后面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中国画《巴格达之梦》以鸟瞰的视角,将传说中的巴别塔与七、八世纪的巴格达城置于同一画面,构图巧妙特别。“巴格达在七、八世纪时曾被称为‘和平之城’;远古的巴别塔是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因此,我想以‘梦’为纽带,把不同时空的‘和平之城’和巴别塔连在一起,表达出对和平的向往、对梦想的追寻。”创作者之一王平说,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试图还原两个时空的建筑,还翻阅了《聊斋》《西厢记》等绘图本,寻找对“梦”的表现方式。
“这些作品的主题跨越了2000多年的丝绸之路交流历史,有代表性,也有可看性,可观、可品。”展览策展人、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李虹霖说,本次展览还特邀10余位当代知名书法家创作书法作品,包括苏士澍、孙晓云、陈振濂等。这些作品内容紧扣“一带一路”主题,不仅丰富了展览内容,也体现出中国书画同源的传统。
多国艺术家交流互鉴
这些展出的作品,大部分出自“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
2014年,在文化和旅游部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国家画院启动实施“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该工程历时5年,汇集了中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印度、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
5年期间,中国国家画院组织艺术家采风写生10余次,还有许多画家单独或结伴进行采风写生,包括沙漠丝路、草原丝路、南方丝路、海上丝路,足迹遍布国内及2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收获了大量的一手写生素材和创作资料。经过多轮评审,“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评选出188位艺术家申报创作的197件作品,并由中国国家画院收藏。这些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综合材料等多种类型,不仅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光辉历史,也从艺术的角度诠释着“一带一路”的时代内涵。
音自大唐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西安鼓乐,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乐种之一。通过东仓鼓乐社乐师们的创新演绎,西安鼓乐穿越千年,绕梁不绝。
南京博物院是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10年来,南京博物院在纸质文物传承保护方面持续探索,科研成果不断注入,文保能力不断增强,一代代文物工作者接续努力,让古老纸张绽放更多光彩。
人头攒动在“四叶草”里,热情与期待传递在一次次握手和相拥中。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际朋友圈大聚会。
走上发言席,网络编剧于小千先抛出了自己的思考:“面对当下创作火热而作品易朽的市场,我们和我们的作品何以生存,何以自处,何以竞争?”注视着台下的同学,他想了想说:“这次研修采风活动
现代观念里过不下去随时离婚已不是新鲜事,其实在礼制严格的古代,离婚同样存在。古代夫妻离异被称为“仳离”“离绝”“绝婚”“出妻”“休妻”等,直到晋代,才开始出现“离婚”一词。
孔子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有什么学历,问这样的问题,看上去好像是在开玩笑,其实是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把这个问题弄明白,可望解决孔子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自1986年广汉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发现后,两座坑内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展示出一种前所未见的、独特的青铜文化面貌,让沉睡千年的古蜀文明“一醒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