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梨园戏:“活化石”要活下来更要活起来(3)

梨园戏:“活化石”要活下来更要活起来(3)
2021-11-26 10:26:04 光明日报

同时,新一代艺人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又有所推进、有所发展。他们不仅对情节拖沓、内容糟粕进行删减,而且让整出戏在节奏把控上日臻完善。比如《刘智远》中,让人印象颇深的是最后一出刘智远踢门进入与李三娘相见的情节。大家都认为不好,有悖现代人的舞台审美习惯,提出刘智远的“踢门相见”改为李三娘“主动开门”,来个“出门月下相见”,并在传统曲牌【万年欢】的衬托渲染下,让两位历经沧桑的夫妻缓缓地、深情地相见,把16年的夫妻离别浓缩在这几分钟的舒缓表演当中,让观众充分感受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同时也发扬了梨园戏文雅缠绵、缓歌曼舞的艺术传统。而这一神来之笔,不仅创造性解决了该剧目中间缺失的内容问题,也让故事前后两部分有机衔接起来,进而将梨园戏的“文戏”特色发挥到淋漓尽致。

抓住传承主线

中国戏曲的演出虽有全本戏与折子戏之别,但就梨园戏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真正意义上的全本戏是不存在的。以经典剧目《陈三五娘》为例,从明清时代的五十出,到民国时期的二十二出,再到1950年代华东会演的九出,这已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本戏了。可以说,经典剧目在传承过程中出现流失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所谓的“全本戏”,只是人们理想中的形态,很多剧目的搬演,其实属于广义上的“多折戏”而已。因此,梨园戏剧团提出“恢复百出传统折子戏”的长期保护传承计划,不能不说这是颇有远见的举措。

梨园戏:“活化石”要活下来更要活起来

在梨园戏迷心目中,最为经典的一出折子戏是《陈三五娘》中的《大闷》。这是一出旦角出演的独角戏,要一人在舞台表演黄五娘思夫的内心状态,时间长达四五十时分钟。梨园戏中一些特定的表演程式,如众所皆知的梨园科步——“落科”就出现在这出戏中。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