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腊日相当于后世的大年三十,虽然它与正月元旦之间没有年三十与初一那样在时间上前后相接,腊正之间在送旧迎新性质上紧密相连。《史记·天官书》记述了西汉时腊节的情形,“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东汉时腊日依旧是庆祝日,“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蔡邕《独断》卷下)。人们在腊日期间休息、团聚。郑玄十二岁,随母回家,“正腊宴会,同列十数人”,场面热闹;(《艺文类聚》卷五)严延年任官洛阳,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过完腊日正日,才回东海。第五伦就没有严延年那样的天伦之乐,其母老不能到官署,第五伦“至腊日常悲恋垂涕”。
腊日是欢聚的节日,即使是囚徒也有被假释回家过节的,以显示政事的清明与宽大。虞延任淄阳令时,“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囚各归家”(《陈留耆旧传》)。这样的做法为后世仿效,晋人王长文在做江源县令时,遇到腊节,就将狱中犯人放假回家,并说:“蜡节庆祚,归就汝上下,善相欢乐,过节还来。”
腊祭依然是腊日的主要节俗。在礼教的影响下,汉朝平民的腊祭突出宗族伦理的内容,祭祀先祖,团聚宗族。《列女传》记述了一位寡母“腊日休家作”,在自家的“岁祀礼事”结束后,又赶到娘家,因为娘家人“多幼稚,岁时礼不备”,她回家的目的是要帮助家人行祭祀祖先之礼。可见腊日祭祀是当时家庭普遍必需的节俗项目。即使是贫困的穷人,腊日亦要设法祭祀先人。东汉就发生为腊日祭祀祖先而偷窃食品的事件:“腊日,奴窃食祭其先人。”(《艺文类聚》卷五)
腊日祭品,在先秦以田猎所得禽兽充祭,秦汉祭以猪、羊。羊豕之祭在周代是士人之礼,秦汉以后为一般庶民所用,其中腊日用羊成为汉代腊祭的特色。腊日用羊大概与先秦告朔用羊有关,在孔子看来,羊是告朔之礼所必需的祭品。汉代腊日用羊,则是一种习惯,源于古代社会的求吉心理。西汉民间“岁时伏腊,烹羊炰羔”。《说文》:“羊,祥也。”羊、阳音同,羊代表阴阳之阳,也是吉祥之祥。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每到腊日皇帝就下诏赐羊给各位博士,有一位名甄宇的博士为了解决分羊时大小肥瘦的矛盾,主动择取瘦羊,被称誉为“瘦羊甄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