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日除团聚庆祝外,还有一个重要节俗就是送寒逐疫。处在年度周期新旧更替的时段上,腊月“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月令》)。日月星辰轮转一周,到了终点,也回到了起点,在卦历上,属于艮卦,“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于艮”(《周易·说卦第十》)。这里的星有人说是“昏参中”,也有人说是大火旦中,从古人的以大火定季节的习俗看,大火旦中说较为可信。《左传·昭公三年》:“火中寒暑乃退。”注文说:“心以季夏昏中而暑退,季冬旦中而寒退。”大火旦中预示寒气将退,腊日的选择大概就参考了这一星象。因腊日与大火的关系,人们对火神及火神在人间的化身灶神自然产生崇拜,因此腊日祀灶也在情理之中。季夏、季冬祀灶的习俗在中国古代有着对应的关系,这与大火的季节出现有关,先秦“灶神,常祀在夏”,随着人们阴阳观念的变化,秦汉时期作为夏季“常祀”的祀灶祭仪逐渐集中到季冬时节的腊日。“寒退”是腊日的自然气候,腊日深层的意旨就是人与天应促成寒气的及时退隐,以利阳气的上升。因此东汉蔡邕在《月令章句》中说:“日行北方一宿,北方大阴,恐为所抑,故命有司大傩,所以扶阳抑阴也。”
自先秦以来就有的岁末驱傩仪式在东汉仍旧隆重举行,并且以新的传说来说明岁末驱傩的必要:传说帝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鬼,一居江水,为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一居人宫室枢隅处,喜好惊吓小儿。颛顼在月令时代是主管冬季的天帝,汉时却演变为恶鬼之父,颛顼神格的变化表明了民众对天道信仰态度的变化,天如人界有善有恶,人们亦可根据自己的力量来驱除、抑制邪恶。因此“命方相氏,黄金四目,蒙以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常以岁竟十二月从百隶及童儿而时傩以索宫中,殴疫鬼也”(蔡邕《独断》卷上)。驱疫的法器有桃弧棘矢、土鼓等,“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以除疾殃”。驱傩的仪式一般在腊日前一夜举行,将房屋内的疫鬼驱除后,在门上画上神荼、郁垒二神像,并在门户上悬挂捉鬼的苇索,以保证家居的安全。汉朝另一则防卫巫术,是岁暮腊日在住宅四隅埋上圆石及七枚桃弧,这样“则无鬼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