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关于腊日只有片段记忆,南朝时期腊日已经固定在十二月八日。《荆楚岁时记》明确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腰鼓,戴着胡人面具,扮做金刚力士模样驱邪逐疫。隋唐以后,灶神祭祀与驱傩活动与腊日分离,移到了岁末小年以后。腊八兴起了一个新的节俗,那就是吃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种种传说,影响最大的是纪念佛祖成道的传说。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为了拯救世间的苦难,探寻解救人生痛苦的方法,放弃了安逸的王宫生活,到处苦行修炼,经常挨饿,终于有一天由于长途跋涉疲劳过度,又饥又渴,晕倒了。幸得一位牧羊女路过,将随身所带的杂米与泉水调煮成粥,给他食用。释迦牟尼吃完这碗粥,顿时精神焕发。他谢过牧羊女,继续苦心钻研,打坐修行,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佛。成佛这天就是十二月初八。佛门弟子为了纪念佛祖成道以及牧羊女舍粥救佛祖之恩,腊八日在佛教寺庙熬煮腊八粥,供奉佛祖,以示纪念;然后将粥分给穷人充饥御寒,施舍给众人实用,以示大慈大悲之意。因此腊八粥又名为“佛粥”。
当然腊八食粥,并不仅是佛教的影响,事实上中国古代有冬至以赤豆粥祭神的习俗。腊八在冬至之后,将冬至粥移为腊八粥十分自然,就如夏至粽子移到端午节一样。由佛教传说与佛门腊八施粥情况看,十二月八日正好与佛教成道日合一,这样腊八节俗就多了一份人文宗教的节俗要素,因此腊八跟以前的原始腊祭有了一定的区别,构成了后世腊八驱邪与纪念佛祖的双重意义。
民间另一则关于腊八粥起源的传说,也特别体现了民众勤劳节俭的观念。传说早些年,有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老两口非常勤快,一年到头干着地里的活,忙着奔日子,家里存的粮食是大屯满小屯流,他们家院里还有棵枣树,老两口精心培育,结出的枣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卖,能卖很多的银钱,小日子过得挺富裕。老两口紧紧巴巴地奔日子,就为了给儿子娶个媳妇。眼看儿子一天天都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了,老父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好好种庄稼;老母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好好照养院里的枣树,攒钱存粮留着娶媳妇。父母去世后,光剩下哥俩过日子了,哥哥看到这大屯满小囤流的粮食,就对弟弟说:“咱们有这么多的粮食,够了,今年歇一年吧!”弟弟说:“今年这枣树也不当紧了,反正咱们也不缺枣吃。”就这样,哥俩越来越懒,越来越馋,光知道一年年吃喝玩乐,没有几年就把粮食吃完了,院里的枣树呢,结的枣子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办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扫帚,弟弟拿来了一个小簸箕,到先前盛粮食的大囤底、小囤底扫啊!扫啊!从这里扫来一把黄米粒,从那里扫出一把红豆来。就这样,杂粮五谷各凑几把,数量不多,样数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几枚干红枣,放在锅里一起煮了起来。煮好了,哥俩吃着这五谷杂粮凑合起来的粥,两双眼对望,才记起父母临死前说的话,后悔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