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确暴露出了小知识分子懦弱、胆小、怕事的一面。也可能自知理亏,也可能感觉激辩永远都不可能是鲁迅的对手,所以,胡适对于鲁迅批判他的言论和文章,一贯不理、不睬、不驳。而当1936年鲁迅逝世后,不少人都“猜想”,胡适肯定会“跳”出来讨伐鲁迅,甚至会来个思想上的“鞭尸”运动,反正先生已经闭上了眼睛,无法反驳了。但没想到,胡适反而挺身而出为鲁迅的各种言行辩护,阻止人们对鲁迅的谩骂和非议……。
胡适一直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思想的启蒙之父,二十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家,而要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就要追寻其思想的历程……
1908年,胡适还在中国公学学习。胡适天资聪颖,成绩优异,据其自传回忆:“大家都认为我可以做学问,他们要爱护我,所以不劝我参加革命的事。”即使在那个民不聊生、万难频发的年代,革命者们也相信革命不能包治百病,革命取得胜利后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一个国家……
“让我们不要被报上的一派混乱喧嚣冲昏了头脑而抛弃了我们庄严的使命。让我们冷静、泰然、坚定地致力于学习,让我们做好一切准备,如果祖国能度过这场危机——我相信她能,我们就去建设她改良她——或是必要的话,我们就应当把她从死亡中带向新生!”一个年仅17岁的弱冠少年居然能说出如此感人肺腑、深刻而有见地的话来,他的未来自可以预期……
1917年7月,胡适从美国学成归来。其所乘坐的邮轮开到日本横滨的时候,便从国内传来了张勋复辟的消息,胡适慷慨激昂、义愤填膺。但当他在上海登陆的时候,才发现文化界和教育界对此事都漠不关心,在中国最开风气之先的城市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于是,胡适就“打定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决心”,发誓要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
胡适的“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决心”后来饱受诟病,不少人也认为胡适过于迂腐,但胡适此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中国文化的革故鼎新。虽然胡适发誓远离政治,专研学问,但有的时候他也非常痛苦和矛盾。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中,他写道:“我们深信中国所以败坏到这步田地,虽然有种种原因,但‘好人自命清高’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凡是社会上的优秀分子,应该为自卫计,为社会国家计,出来和恶势力奋斗。”
在那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胡适笃定是个悲剧,但他坚定地做自己,做一个自由知识分子,想方设法地维护理性的尊严和思想的自由……
陈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