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松山芭蕾舞团1958年3月12日在北京表演《白毛女》,“喜儿”由松山树子饰演。 新华社 图
在观看《白毛女》电影之后,松山树子和清水正夫就决心将其改编成芭蕾舞剧,但由于缺乏其他资料,他们夫妇只好去信中国戏剧家协会求助。据信到了1953年底,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长田汉亲自回信,并寄去了《白毛女》的歌剧版剧本、剧照以及乐谱,以供松山芭蕾舞团改编用。在松山芭蕾舞团改编《白毛女》舞剧之前,这部作品的不少版本就已经呈现出“国际化”的色彩,例如前文提到的歌剧版,就由日本人小野泽亘(中文名“肖野”)担任舞美设计;与小野泽亘一同前往晋察冀边区的另一位日本美工森茂则曾参与设计“白毛女牌”香烟的商标,而在中共根据地参与文宣工作的日本友人也曾学唱《白毛女》。二人还被认为是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大红灯笼的设计者,并设计了华北电影厂的标志。另外,电影版《白毛女》的制作也有日本元素加入,在战后满映(满洲映画协会)的接收过程中,中共也吸纳了不少日本技术人员加入,其中就有剪辑师岸富美子(中文名“安芙梅”)和录音师山本三弥(中文名“沙原”)。这批技术人员的政治立场比较复杂,但在太平洋战争末期,反战的情绪或多或少都在当时在华的日本人之中蔓延。许多加入中共电影宣传工作的日方技术人员,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也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只是在回到日本之后,由于冷战的原因,许多人被视作“赤色分子”,遭到了歧视。而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在中俄边境的鹤岗,约有1500名日本籍工人参与到后来的解放战争之中。这些日本工人原本多是伪满洲国的军人、军眷等,在抗战结束后接受了中共的收编与改造,与中国工人以同工同酬的待遇一同在鹤岗煤矿工作。当时这些在鹤岗的日本工人组成了一个剧团,排演了一些剧目,并在1952年成功排演了《白毛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饰演喜儿的大冢瑛子回忆道,她曾在沈阳看过电影版的《白毛女》,一同参与改编的在华日本人也和她一样被这部影片感动,因此决定重新排演一版歌剧版的《白毛女》。和不少鹤岗日本工人一样,大冢瑛子在1953年回到日本,她的丈夫大冢净则作为翻译于1957年界接待了访日的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
双手各持一支簧管乐器排成V字形,管上有数个小开孔,管底不封口,两支管的哨片同时置于口内。一只中国汉代褐绿釉乐俑,其手持吹奏的却是古希腊原始乐器、现代管乐始祖——阿夫洛斯管。
12月23日,中国江西省赣州市在日本东京举办“知行合一王阳明在赣州”阳明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以阳明文化为载体,促进两地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了赣州文化发展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