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吐蕃银壶上两个反弹琵琶舞者的姿势,与长安唐贞顺皇后石椁线刻画反弹琵琶舞者如出一辙, 而且都是两名男性舞者,不是女性形象,可是反弹琵琶舞姿与敦煌反弹琵琶女性又一模一样。 三幅反弹琵琶舞姿形象都相同,虽出现地点相距遥远,千里迢迢之外仍证明文化样式的相通,这种艺术灵感迎合与荟萃的影响,不禁令人惊叹不已。
三 敦煌莫高窟中唐壁画的“反弹琵琶”
关于反弹琵琶的最早出现,曾有人推测是敦煌莫高窟第299窟中北周时期飞天 “反弹琵琶”, 但是这幅壁画很难判断是当时画家有意为之,侧面图像似是而非,恐是后人一种美好理想的猜测。
现在研究者认为“反弹琵琶”绘画,最早始见于莫高窟盛唐时期的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乐舞中,两边是伴奏的乐队,中间是腰鼓与反弹琵琶的对舞形式,一脚垫尖,一腿屈膝,从飘带翻飞与旋转的程度可知,为盛唐流行的胡旋舞。反弹琵琶舞姿是盛唐时期创作的一种舞蹈形式,其表演极为精彩。 如果这个判断无误的话,“盛唐” 究竟是指开元二十九年之间还是天宝十五载之间,并没有明确四十余年(713—755)的时间概念,因为这直接涉及我们与开元二十五年唐贞顺皇后石椁上胡人反弹琵琶线刻画的比较,谁先谁后与传播吸纳有直接关系。
莫高窟第172窟 观无量寿经变反弹琵琶图 盛唐
莫高窟第172窟 观无量寿经变反弹琵琶图 线描图
莫高窟中唐第112窟南壁东侧观无量寿经变相画面中,居中华丽装扮的女性舞者以琵琶搭于肩背后,右腿高举,屈身右倾,似乎一面于背后弹着琵琶,一面翻飞着锦帛长带,配着乐声演出极尽高难度动作的乐舞,优畅的舞姿宣说着净土的欢乐,这就是现在舞蹈研究史上常见的“反弹琵琶” 舞,也是铺天盖地的宣传画原境。
进一步考证,目前占主流说的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反弹琵琶”壁画时间为中唐,也就是盛唐之后的作品。显然比起武惠妃石椁线刻画出现的年代较晚。莫高窟中晚唐至西夏十余幅壁画均有反弹琵琶舞姿,我们可再观察其流传脉络。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观无寿量经变图
云冈,云中之冈也是飞舞的云冈。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而形成的伟大艺术成果,在它那雄伟壮丽的石雕群中,有各种风格不同、审美特征各异的舞蹈雕像。
双手各持一支簧管乐器排成V字形,管上有数个小开孔,管底不封口,两支管的哨片同时置于口内。一只中国汉代褐绿釉乐俑,其手持吹奏的却是古希腊原始乐器、现代管乐始祖——阿夫洛斯管。
12月23日,中国江西省赣州市在日本东京举办“知行合一王阳明在赣州”阳明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以阳明文化为载体,促进两地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了赣州文化发展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
松山芭蕾舞团在近日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声援中国,并不意外:虽然歌曲有着浓厚的抗日背景,但对于主张和中国友好往来、连结反战思想与左翼文艺的松山芭蕾舞团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