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任何论断都有其疏漏之处,历史的复杂性也远非一句两句抑或一本两本著作就能穷尽的,所以或许任何“逸出”某种“常识”的研究,都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与认识那段看似远离我们,但却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与学术研究中持续地发挥着作用,同时也更富趣味的历史。
实际上,由于中日近代以降的文学、思想上的交流与互动基本上都无法脱离词语层面的束缚或推动(以及由此带来的概念上的混乱状态与种种论争),所以中日近代词汇交流史的研究一直为学界所推重,高名凯与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19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黄河清中译)、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中译)、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董炳月《“同文”的现代转换——日语借词中的思想与文学》等著作不仅涉及语言学领域,同时也成为治中国近代文学或现代文学与思想的学者的重要参考。尤其近年来随着陈力卫《和制汉语的形成及其展开》(汲古书院,2001)、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史:新汉语的生成与受容》(笠间书院,2008)、孙建军《近代日本的起源:幕末明治初期创制的新汉语》(早稻田大学出版部,2015)等日文专著的出版,这一研究渐成体系并走向深入。
其中陈力卫教授于今年六月推出的《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词语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一书,颇值得关注。此书虽然是旧稿新编,但是并未因此而显得芜杂失序,尤其是本书的序章,提纲挈领地陈述出本书的主旨与结构,其整一性由此可以窥见。
就本书的具体结构与内容而言,著者在本书后记中已经有所总结,笔者略加整理补充,概要如下。
今天上午,位于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里传来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这是2020北京全民阅读暨第十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的启动活动现场,别开生面的启动活动后,第十届北京阅读季正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