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本书也存在若干不足之处。笔者不揣浅陋,略陈愚见如下。其一,本书的优点在于语言与文化、思想的联结,而不足也体现于此,著者在序章中已经意识到,“围绕近代新词展开的各种议论,实际上都着眼于近代化进程中如何接受西方概念的问题”,著者的意旨是明确的,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却似乎并未在所有部分都得到极为充分的体现,例如论述“帝国主义”等部分,虽然极为细致周到地梳理了“帝国主义”一词在中日文献中的变迁,但是似乎未能更进一步地阐明作为概念或理念的“帝国主义”如何在梁启超等思想家那里产生具体的效力。如果仅仅局限于词语的用例而不能深入“概念”(包括本书标题中的“语词”与“概念”之间未见任何连词,所以二者究竟是并列关系抑或“器-道”关系,著者似乎并未给出足够的说明),此类研究中的下等品或有沦为“用例集”之虞。其二,著者在序章中指出,中日双方创制的大量新词“同时也传到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地,构成了整个东亚近代概念的共识”,虽然著者在正文中确实曾涉及此主题并援引相关学者的研究,但是限于篇幅与结构安排而未能充分展开,如果沿此思路继续展开,无疑将成为一项极具学术价值的综合性研究。
作者简介
陈力卫,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日语系,1984年北京大学东语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日,1990年读完东京大学国语国文专业博士课程。现任成城大学教授。专攻日语史、中日语言交流史。主要著作有《和制汉语的形成与发展》(汲古书院,2001)、《图解日本语》(合著,三省堂,2006)、《日本的谚语·中国的谚语》(明治书院,2008)、《近代知识的翻译与传播》(三省堂,2019)。译作有《风土》(商务印书馆,2006)、《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商务印书馆,2018)。
今天上午,位于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里传来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这是2020北京全民阅读暨第十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的启动活动现场,别开生面的启动活动后,第十届北京阅读季正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