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连清川
我向来对于美食影视剧怀有深刻的偏见——我指的是那些虚构作品,包括当年红极一时的《深夜食堂》和《孤独的美食家》,这使我经常在与朋友的美食话题中处于沉默,似乎我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吃货。
在我看来,美食是一种极其个人化的体验,对于食材的感知,烹饪的火候,咸淡的味觉和就餐时的心情,任何一个微小的因素都可能会对最后的口感,产生极大的影响。为什么所有人到最后都会怀念妈妈的味道:并不是所有的妈妈都是杰出的厨师,而在于,妈妈的味道是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光阴,而它的本质,当然是爱的味道。
美食影视剧为了制造美好的意境,往往会过于夸张品尝者的体验,也会放大厨师的能力,因此导致最终输出的效果是虚假的,非生活的。周星驰的《食神》当然是一部杰出的电影,但没有人能够相信他扮演的食神,真的能够以如此出神入化的厨艺,制造出人间哪得几回闻的美味。
▲《东京大饭店》(图/网络)
可是,当我在看木村拓哉《东京大饭店》的时候,却屡屡被其中的剧情和美食所感动,并且深信厨师是我们这个生存的世界中令人崇敬的一个职业。
01
《东京大饭店》的剧情没有大起大落,大奸大恶、令人血脉贲张的套路,事实上,整个故事平缓温和,简洁明快,即便在这里写下它的整个故事,也并不会产生剧透的罪恶感。
尾花夏树是一个顶尖的法餐厨师,他原本在法国拥有一个米其林二星餐厅,名满天下。但是在一次接待法国官员的时候,由于职员平谷祥平的错误,混入了过敏食品,导致了官员中毒,成为了餐饮界之耻。
来自日本的女厨师早见伦子在巴黎遇见了尾花,他们决定一起在东京开设一家餐厅,去获取米其林星级。于是,尾花和早见一起,艰难地将原本餐厅的人马慢慢地聚集在一起,研究出用日本食材来制作的法餐,从而一举夺取了米其林三星的至高荣誉。
这样的故事,大概并不符合而今影视剧市场中刀光剑影、王子公主、神仙眷侣的流量套路吧。事实上,从网络上的讨论中,除了木村拓哉的忠粉和美食剧粉之外,也的确并没有成为现象级的产品。
然而,我对于《东京大饭店》的偏爱,恰恰因为它反而真正地道出了美食的本质及其能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力量,它更加接近于生活而非虚构。
所有的法国餐厅,包括他们的竞争对手,为了提高菜品的售价,往往会采用进口和罕见的食材,但是尾花却认为,在日本的食材中,有堪与比拟世界的优质原料。于是,他们一起出发去寻找本地的食材。
▲《东京大饭店》中,寻找食材的过程(图/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却找到了比食材更加重要的,美食的灵魂。后来成为他们的供应商的“食材之神”,深山中的猎人峰岸刚志告诉他们,他所猎取的动物,是采用陷阱猎取的。他所采集的这些动物和植物,把生命奉献给了人类,因此,尊重这些生命,并且以保留其原味的烹饪方法,是对于这些生命的最大尊重。
而尾花作为厨师起步时的师傅,告诉他们的是,并不是炫技地做出一些看似酷炫和奢华的菜品,而针对每个人在就餐时的身体状况、心情和口味,定制出属于每个人独特的菜品来,服务于每个就餐的人,这是美食这个行业最本质的事情。
说起来也好笑,《东京大饭店》要告诉我们的,是关于美食的一个最基本的,但也是最本质的道理:美食,以人为本。
所有最美好的食物,无非是合乎一个人的味蕾,让一个生活在这个残酷世界,经常品尝失落的人,能够感觉到生活的幸福。
为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耻于以“吃货“来调侃自己,恰恰是因为当整个世界欺骗我们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够从美食中得到心灵的满足。
我觉得这是美食的灵魂吧。我们在快乐、悲伤、烦闷、幸福时,都希望能够通过味蕾的安慰,来寻找心灵的慰藉。
02
也许我们在观看《东京大饭店》的时候,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惑:日本人是否也太追捧米其林了?
包括尾花和他的团队,还有他们的竞争对手,都把获得米其林三星,当成了他们人生中的最高追求?是不是只是为了追求剧情的效果而设定了这样的一个并不那么理想的理想呢?
▲米其林厨师展示手艺(图/网络)
滋啦冒油的羊肉串,飘着香气的烤生蚝,再配上啤酒或汽水……烧烤,成了夏天的灵魂绝配。最近,《人生一串2》又带着一身的烟火气和孜然味,乘着夏天的热风回来了。还是原来的配方和味道,还是一样馋人。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苏轼把月饼这个中秋特定美食,描绘得如此美好。圆圆的月饼如同八月十五的满月,象征着团圆;而那“酥和饴”的香甜感觉,也同样象征着与家人团圆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