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芦笙最难的是做笙斗和簧片。
笙斗是芦笙的心脏。首先要选择一整块质地稍硬的木材加工成葫芦斗,然后把木材劈开。掏空葫芦斗内壁后,拿两段用竹青编好的箍把空葫芦斗重新箍紧,然后用电钻在斗壁上开若干出气孔。
“孔开好后,把笙管分两排呈60—80度角插入笙斗,每根竹管均在接近笙斗处开1个音孔,再以篾片或麻线捆束。芦笙就成型了!”杨枝光现场安完一把芦笙后,让徒弟背着芦笙、自己背着孙子,又往自己家里走。因为在这儿,只完成了体力活。制芦笙的关键几个技术活安簧片、点铅、校音等工序还得自己上。
到家后,杨枝光从工具箱里翻出一只薄薄的铜片,先是凑近看了看,中指轻弹了铜片后把铜片放到耳朵边听。似乎觉得声音不太悦耳,于是又把铜片放在砧上用铁锤敲打后,再看,再弹,再听……动作重复四五遍后,总算满意了,这才把铜片在蜡烛上烘烤发热后抹上松香后把铜片沾在笙管底端开口处,装入簧片,芦笙才算安装完。
我有嘉宾,跳芦吹笙
芦笙是侗族最重要的乐器,在侗族人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婚丧嫁娶、节庆乔迁,都从不缺席。以至于稍微有点规模的侗寨,都得修建专门的“芦笙台”。
“以前每个寨子里都有芦笙队,每年正月和秋收,各个村子的芦笙队都走村串寨打擂台。侗人称之为‘为夜’。‘为夜’是侗人集中的交际机会:村子之间通过‘为夜’比拼实力,小伙子通过‘为夜’施展个人魅力,姑娘通过‘为夜’来挑选郎君……每次‘为夜’都是寨子的全民活动,每次‘为夜’时,侗人都激情高昂……”在把手上的芦笙调好音后,杨枝光来了兴致,一口气吹了三支曲子。“为夜”时,芦笙队路过邻寨要吹的《过路曲》、到了目的地吹的《进寨曲》、打擂台时主队吹的《踩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