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枝光在火炉边吹芦笙,大妈在炉火上炒菜。杨枝光年仅三岁的孙子看爷爷吹得起劲,也凑到火炉边要抢爷爷的芦笙。“你要抢我的芦笙做什么呢?现在要存‘老婆本’也太早了吧?再说了,现在已经不流行吹芦笙娶老婆了,大家发发短信,打打电话就把恋爱谈成了!”杨枝光开始拿孙子打趣。但话说归说,看到孙子对芦笙钟情,杨枝光也无比欣喜。传情的芦笙太大,孙儿拿不动,杨枝光就从火炉边的竹篮中拿出一支短笛。
杨枝光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外打工,小儿子在当兵。这孩子是大儿子的次子。
“他哥哥在家里住到七岁后,他爸妈才回来给接到广东去上小学。这个小孙儿已经三岁了。他爸妈在他四个月后就走了就再也没回来了,下一次回来,可能是他要上小学时吧!”杨枝光边抚摸着孙子的头边教他学笛子。芦笙要学好,起码要六七年。
“这么短的时间,他肯定学不好,能学多少是多少吧!”笙声、笛声、炒菜声,侗乡奏鸣曲润物细无声。
见证一支芦笙的诞生
晚上睡在杨枝光家的客房。客房久无人居变成了跳蚤天堂,拂晓时分我再也忍不住了。起床和跳蚤大战,却听到芦笙若隐若现。仔细辨别才发现,声音从一楼传来。
我披衣下楼,一楼房门虚掩。透过缝隙,依稀可见房内有火光闪烁。原来杨枝光正点燃了一堆柴火,边烤火边给芦笙调音。
以往,芦笙艺人是侗寨里最受人尊敬的职业。芦笙艺人是世代相传的职业,从不外传。
杨枝光学芦笙是在1974年,向亲叔叔杨保贵拜的师。“在文革时期,芦笙是不允许吹不允许做的。就连鼓楼也是腐朽的代表。我们这里曾经有一座高耸入云的鼓楼,几十里外都能看到。但是因为太招摇,被拦腰削平了。我学艺时是文革晚期,政策松动了。我叔叔就把祖传的手艺传给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