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技艺 > 正文

循声而去 芦笙偶遇:唯一芦笙制作国家级传承人

2016-06-02 09:06:55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杨枝光在火炉边吹芦笙,大妈在炉火上炒菜。杨枝光年仅三岁的孙子看爷爷吹得起劲,也凑到火炉边要抢爷爷的芦笙。“你要抢我的芦笙做什么呢?现在要存‘老婆本’也太早了吧?再说了,现在已经不流行吹芦笙娶老婆了,大家发发短信,打打电话就把恋爱谈成了!”杨枝光开始拿孙子打趣。但话说归说,看到孙子对芦笙钟情,杨枝光也无比欣喜。传情的芦笙太大,孙儿拿不动,杨枝光就从火炉边的竹篮中拿出一支短笛。

杨枝光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外打工,小儿子在当兵。这孩子是大儿子的次子。

“他哥哥在家里住到七岁后,他爸妈才回来给接到广东去上小学。这个小孙儿已经三岁了。他爸妈在他四个月后就走了就再也没回来了,下一次回来,可能是他要上小学时吧!”杨枝光边抚摸着孙子的头边教他学笛子。芦笙要学好,起码要六七年。

“这么短的时间,他肯定学不好,能学多少是多少吧!”笙声、笛声、炒菜声,侗乡奏鸣曲润物细无声。

见证一支芦笙的诞生

晚上睡在杨枝光家的客房。客房久无人居变成了跳蚤天堂,拂晓时分我再也忍不住了。起床和跳蚤大战,却听到芦笙若隐若现。仔细辨别才发现,声音从一楼传来。

我披衣下楼,一楼房门虚掩。透过缝隙,依稀可见房内有火光闪烁。原来杨枝光正点燃了一堆柴火,边烤火边给芦笙调音。

以往,芦笙艺人是侗寨里最受人尊敬的职业。芦笙艺人是世代相传的职业,从不外传。

杨枝光学芦笙是在1974年,向亲叔叔杨保贵拜的师。“在文革时期,芦笙是不允许吹不允许做的。就连鼓楼也是腐朽的代表。我们这里曾经有一座高耸入云的鼓楼,几十里外都能看到。但是因为太招摇,被拦腰削平了。我学艺时是文革晚期,政策松动了。我叔叔就把祖传的手艺传给我了。”

关键词:芦笙侗族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