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里有许多歇后语是以兔儿爷作为主体来表达的,如 “兔儿爷掏耳朵——崴泥”,比喻把事情办坏了;“兔儿爷拿大顶——窝犄角”,比喻办事情遭受了挫折。“兔儿爷过河——一滩泥”、“兔儿爷打架——散摊子”……。
小孩们唱的中秋歌谣里还有首提到了兔儿爷:“紫不紫,大海茄,八月十五供兔儿爷。头落摆着毛豆角,后面月饼摆三碟……”这正是老北京人祭月场景的描述。其中的毛豆角正是兔子的所爱,体现了对它的特别关爱,也说明了兔儿爷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兔儿爷所含的文化主题也在发生变化,并带来兔儿爷形象的丰富。除了传统造型,还有卡通型,漫画型,传统与时尚结合型……这反映了兔儿爷至今仍具有的生命力,特别是它与百姓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华网文化综合北京晚报、央广网)
古人敬畏月亮,奉其为月神,列入祀典之列,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随着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掌握,人们对月亮敬畏的成分减弱,尊敬和喜爱的感情成分增加,逐渐发展出赏月、玩月文化。
2020年国庆节、中秋节假期将至,留京过节的市民将在8天长假内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福利。792场群众文化活动、436场演出、30条漫步北京线路,将为市民的节日文化生活提供多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