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京师范大学成立120周年,学校推出了120年校庆的纪念章,以示庆祝。徽章是学校的标志之一,120年间,在北师大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校徽章的图案、形状以及材质都有所不同。把一枚枚徽章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具体而微的学校发展史。
塞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关“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还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道出东西方文明的交相呼应……翻开课本,这些动人的诗句,仿佛带我们重回古丝绸之路,看见那醉人的景致与文化的交融。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深情回顾红色文化,拾取其中趣事,汲取文化自信,让红色文化薪火相传,永远闪耀光芒。
几乎所有人,都是从文学作品首先认识苏轼的。但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这只是了解他的一个入口,也仅仅是构成他复杂魅力的一个方面。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我们都知道苏东坡被贬数次,最后来到了海南,在儋州度过了“吃货”的三年,但他的一生却是坎坷的,不是被贬,就是在去被贬之地的路上。在中秋佳节,众人团聚时,因为被贬,他却与亲人遥遥相望。在这过程中他的心境又是如何转变的?今天我们就透过他写过的中秋诗词,来了解一下他在这些字句中背后的故事。
“服务贸易”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所公认,但依照《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所给出的定义——“服务贸易”即为“一国的法人或自然人在其境内或进入他国境内向外国的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务的贸易行为”,这个看似现代的定义,如果仔细思考其本质,不难发现“服务贸易”的历史相当悠久。
香事在我国由来已久。北宋丁谓在《天香传》中说:“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早在先秦时期,兰、蕙、艾等草本植物中因含有芳香气味,被人们称为“香草”而佩戴于身,用于驱虫辟邪或保持清洁。汉武帝时,中外往来逐渐增多,番邦的贡品当中开始出现月氏香、茵樨香等树脂类香料。隋唐时期,香料仍作为一种奢侈之物为上流社会所独享:“隋炀帝每除夜,殿前设火山数十,皆沉香木根。每一山焚沉香数车,暗即以甲煎沃之,香闻数十里”。可以说,宋代之前,我国香料的使用群体以皇室贵族阶层为主,香事活动也多与宗庙祭祀、求仙访神等有关。
电影和小说总有这样的情节——皇帝端坐在皇座上,对下面的大臣说,某某爱卿,你是有功之臣,赏白银十万两……当然,这种场面多是后人演绎。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十万两白银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另外,使用白银作为社会上通用货币的,从明朝才开始,在此之前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赏赐。
我们对清朝的印象大概有二:一是妃嫔头上的“大拉翅”,二是鞋中部有一个高底的“花盆底”。两者可以说是清朝的标志性服饰。但如果你曾追过暑期档电视剧《还珠格格》,应该忘不了小燕子阴差阳错当上格格后,穿高底鞋的窘态:摔跟头不说,连稳当站立也成了困难。
说到追星族,大家的第一印象便是高举标牌荧光牌的“粉丝团”。在现代传播体系下的造星时代,我们常看到一群的“粉丝”,在自己喜欢的明星演唱会或拍戏现场周围活动,甚至不乏做出“出格”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