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2)

陆琤:俞可老师在展览前言里提到,您的创作方式是到处游走、与人交流,然后观察记录。而您自己早在2010年的自传《像野狗一样生存》这本书中就谈到过,长时间一个人在画室工作会有一种与现实脱离的危机感。是“现实主义”的立场让您一直坚持这样的创作方式呢?还是这样的方式催生了画面中“现实主义”的基因?

方力钧:

我年轻时候的最高理想就是能做一个不问世事的纯粹艺术家。但很快发现,世事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如果你不想被网住俘获糟蹋,唯一的办法是清楚这种关系:永远像猫和老鼠一样。

让艺术创作和生命体验不夹生起皮,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陆琤:对于艺术家的评价,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说法“不疯魔不成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似乎,无论是作品还是人生状态,“异于常人”才是众人眼中艺术家的极致表现,更是一种可被设定的“身份”。而您很早就希望自己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来从事创作。长久地看,这样的想法,给您这几十年的创作带来了什么?

方力钧:

艺术家是以自己专属的独特语言讨论公共最关切的工作,它存在或被认可的基础是人类关切、疑问的共性平台。就像任何风格餐厅的支撑是人的生命需求。如果仅仅是为独特而独特,打着餐厅名号卖土疙瘩,那就无异街上的疯狗;只有以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表达公共关注和疑问,才是艺术家。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方力钧,2023,布面油画,90cm×130cm,2023

陆琤:20世纪以来,中国的文艺创作都喜欢将中国社会看作一个“病人”,创作者则像开了天眼的医生一样会为其指出病灶,甚至开出药方。这种结构关系中,“病人”的角色不仅指向现实社会、也指向身处其中的他者,而“艺术跟人”的关系,也进一步被确立成为“疾病和人”的关系。您在《野狗》中也谈到过这种关系。但在您这儿,颇为有趣:艺术家成了“病人”,而观众是“医生”,这样的角色置换很有戏剧性。在您看来,艺术创作对艺术家而言,到底是一次面向公众的自我解剖,还是一次寻求药方的自我治愈?

方力钧:

听科学家们说:人类对地球物质世界,目前只认识了7%;对地球能量世界,只认识到4.7%。人类还不知道生命中各种基本元素相互组合、发展变化所产生的广度、深度的边界。

狭义的理解,每个人都可能是病人;广义的理解,每一种表现都可能是正常的。也许先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一些。

陆琤:您的作品几乎从来都是以“年月日”为题,更像是一种“图绘日记”。即使最广为人知的那张《打哈欠的人》,也只是作品《1990-1991》中的一个形象。当一种个体经验被时代裹挟成为一种符号象征,光环加身的同时,也容易被固定在某个位置上而无法自拔。今天看来,您这种不预设立场,没有明确意义指涉的题目,是一种骨子里的叛逆?是一场对既定概念“有预谋”的逃逸?还是您很早就打算将观众从这种“意义狂欢”的模式中拉出来,回到原点,发展另外的可能性?

方力钧:

作品与观众之间是一种全新关系的开始,就好像树生下果实,而鸟儿带着它去不确定的地方,成为新的开始。削足适履、裹出美丽三寸金莲的故事让人听了肝疼!何必非要去规定自己说了不算的事情呢。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方力钧,2023夏,布面油画,80cm×36cm,2023

陆琤:近3年您的创作主要围绕用水墨记录您朋友们的瞬间情绪。在每一个具体、夸张、调皮,甚至有点“二次元”暗黑的表情中,都凸显着一种机器视角下的无限“逼近”,这也形成了这些作品中“非典型”的相貌特征。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太可能用自己的眼睛以这样的距离和视角观察人,哪怕是最亲密的朋友。画面中所呈现的这种微距是您的一种心理角度吗?它代表着什么?在机器视角所形成的“压迫感”和水墨宣纸所晕染的“亲和感”双重叠加中,您希望让这些面孔呈现出什么效果?

方力钧:

曾经看到过一篇教科文组织的宣言,大意是:生物品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

艺术家的工作不应该使世界越来越格式化,越来越多马赛克……而是让宏观世界更广大,微观世界更细微……艺术家无论以何种方式,符合这一方向,才称得上尽职尽责。

陆琤:这次和您一起展览的两位年轻艺术家是您的学生,张琳和龚建东。您是老师,同时又是繁忙的艺术家,平时和学生们的艺术交流怎么展开呢?会讨论哪些话题?您觉得自己对他们最大的影响在哪些方面?

方力钧:

这个应该问他们俩。我以自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同他们交流,不知他们有否收获。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张琳,醒目的柔软2,布面油画,100cm×80cm,2018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五千多年前的氛围感穿搭是这样的!

    五千多年前的氛围感穿搭是这样的!

    眼下正是出游踏青的好时节,五千多年前的先民更中意什么样的春日出游穿搭?三个看点带你认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2024-05-20 10:38 甘肃省博物馆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日前,中国美术馆策划推出“刘开渠与留法雕塑家作品展”,展出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熊秉明等20世纪上半叶留法雕塑家的作品140余件,讲述中国现代雕塑与法国艺术的源流脉络。

    2024-05-09 09:53 中法艺术交流 中国美术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