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正文

吴耀宗:我喜欢我是尘埃的样子

2017-01-18 13:07:22    凤凰文化  参与评论()人

吴耀宗

一个写诗多年的新人

吴耀宗生于新加坡,求学美国,之后来港教学十年。十五岁,应报馆招募去当学生通讯员,类似少年记者之类。他在课余时间报道学校消息、社会活动,顺便挣稿费做零用钱。就是这时他认识了报馆的编辑:诗人夏心。夏心会在工余时跟他谈诗喝酒。就开始了写诗。1988年,他便以笔名韦铜雀出版了第一本书——诗集《心软》。除了诗,他还有写散文、小说。虽云是2006年来港,但他跟香港的因缘其实可以追溯到2002年。那时他出版的小说集《火般冷》,便有也斯为其作序。然而他却是2013年才首初于本港刊登诗作。问起箇中原因,他说毕竟人生路不熟,还未理解香港文坛的情况,潜隐深埋,宜乎其然。而香港文学自有其风貌,门外堂奥,亦讲机缘。他更笑指,初来香港时也曾遇过好些非常不友善的状况。然而,他以为这实在不是香港的问题。毕竟人性难免会对陌生的外来者,格外警惕和保留。这又有点像世代之间的警惕,时代各异,教育不同,先行者亦时会对后来者略带保留。最糟的情况自然就是唐捐的《Ⅰ.老人暴力团》:“噢,学弟,你作牛作马两年大头兵,想必好想周作人/——凭良心讲,作人真是爽,但他哥告诉我:/‘孩子,你必须先成为老人/才能成为人。’”

但吴耀宗的情况于此却是大异其趣。新华文学里,吴乃健笔无疑,但在香港的身分却未免尴尬。廖伟棠便说他无论在内地或香港,人们都只能将他视作新人看待。文学在香港本非显学,甚至“香港文学”一词也是九七前后才愈加备受重视。妾身未明,何暇及人。远在海外的新加坡诗人,除非是这个范畴的研究者,实难识荆。再看一辈七八十后诗人,邓小桦、麦树坚、吕永佳、可洛,或多或少,创作不辍更悉有教授写作班。这让他们有一方便之门去接触一批批爱好文学的年轻一代。反观吴耀宗,来港之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是教夜间课或是侧重研究的课程,当时同僚之间,更戏称他为“夜间专门户”。学生鲜有创作,他跟年轻一代的文学因缘遂无从说起。难怪前辈后辈,悉皆视之为新人了。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