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口头文学、百戏之母,曲艺与戏曲、诗歌、小说等诸多艺术门类都有极深的渊源。当代中国,相声、评书、快板书、评弹、鼓词、二人转等曲艺品种依然保有500余个,其中有127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覆盖之广、影响之大,以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程度,都使其不愧为中华演艺文化精粹。曲艺作为具有民族特性的文艺形式,在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的过程中还有更大空间。
今天起至12月24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文汇报社共同主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协办的“2023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登陆上海长江剧场和宛平剧院,来自全国各地的12部小剧场戏曲作品集中亮相戏剧大码头,共同打开传统戏曲在当下的更多“玩法”,看见诸多古老艺术形式最青春的模样。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艺术振兴发展,去年,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成功举办202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不仅让风格各异的地方特色剧种和稀有剧种在线上线下找到“知音”,更推出了一批优秀青年戏曲艺术骨干人才。
自2018年启动以来,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不仅实现了全国348个戏曲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的“大团圆”,更让少数民族剧种、稀有剧种、濒危剧种有了向全国观众亮相献艺的舞台。
在视听艺术门类中,纪录片记录真实、探索未知,呈现自然、观照社会,具有独特的思想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国际传播价值,是传承历史、传播文化、展现形象的重要载体。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越剧创作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这种合作方式不仅让地方百姓看到更多优质的越剧剧目,也能把地方的文化特色带到更高更大的平台。
随着“国风超有戏”戏曲音乐会的结束,第7届中国戏曲文化周日前在北京园博园落幕。9月28日至10月4日,20个省份近50个优秀文艺院团院校,为来自全国的游客奉上120余场演出、百余场次讲座导赏对谈、近200场次互动活动,现场吸引近10万人次,观众年龄构成更加年轻化,全网全媒总浏览量超过5.6亿,为广大民众奉上了丰盛的戏曲文化盛宴。
近日,由国家京剧院、湖北黄冈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京剧的守正与创新——余三胜和余(叔岩)派艺术学术研讨会”在黄冈市罗田县举行。中国京剧界专家学者、相关院团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研讨。
新时代,戏曲依然肩负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重任,需要持续释放艺术的生命力和亲和力,不断繁荣发展,更好担负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
日前,随着“国风超有戏”国风戏曲音乐会的结束,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为期7天的主场活动在北京园博园落幕。本届戏曲文化周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