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比照东浩纪所提出的两个图表,APH这个文本同时结合了两者,因此包含了三层数据库结构,在普通的宅文化仿像结构之外,还有一层真实历史的背景在底层,这个“中心”和“大叙事”透过由萌点组合成的小叙事传达出来。萌点和大叙事之间有关联,同时在这种场合下也容易被忽略这层关系而误以为只有两层数据库结构。如果一个日本观众,对日本的历史叙事传统非常习惯,习惯到意识不到它存在的话,那么对他来说,说不定这个深度模式就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放在全球的粉丝圈里,这个中心“大叙事”并不是单数的。这种严格依照国家不同而不同的历史叙事,是虽说在后现代社会的去中心化和去深度化之后有所减弱,但是在减弱和简化之后,这些简单粗暴的历史叙事反而更见其力量。一个完全不了解日本式现代化叙事的人会对作品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产生疑虑和不适,也就会因此越发感觉到这个大叙事背景的存在。
这里又要插一句关于性别的问题。“宅”这个词在日本有非常明显的男性标签,跟我上次说到的欧美粉丝群体一样,性别标签或者刻板印象,这其实也就导致了宅文化研究中也带有一定的性别倾向,比如说这里东浩纪用的例子就是典型的男性向作品,Key社的Galgame。我见过另一个也是著名的日本研究学者,研究ACG文化的,叫Thomas LaMarre,把宅文化解释成为一种男性力比多的错置,即把对真实女性的欲望投射到虚拟的二次元形象身上。这个解释其实蛮好的吧?但是它的问题在于:只限男性。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性别标签毫无意义。对于女性ACG粉丝,完全是同样的现象。尤其是这种分层式的消费上。女性向作品的萌点和男性向往往有大量重合。